在现阶段教育中,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教育存在误解,认为教育就是智育,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简化为体力劳动,认为劳动教育是学业外的任务,无关紧要。因此,家庭和学校忽略劳动教育,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不利于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家庭和学校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根据新课程要求,深入探究劳动教育理论,通过家校社协同合作,创新教育实践,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一、家校社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首先,家校社三个层面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认识度不够,三方联合的效率较低,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时,劳动和教育的影响不同步,部分学校将劳动与教育分开,虽然开展了劳动活动,但缺乏实际教育意义,不能在劳动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影响教学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和家长忽视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教育积极性不高,导致劳动教育难以体现其价值[1]。同时,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教学活动中布置单调、简单的劳动任务,或是将劳动教育异化为娱乐活动,没有教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劳动教育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教育内容,发展时间较短,教学理论不完善,家校社联合开展劳动观缺乏科学的指导。
二、新时期家校社联合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一)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了劳动教育的明确要求,教育部将“劳”纳入教育方针,鼓励中小学要联合社会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实践内容添加到中小学课程建设和素质评价体系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劳动教育做出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论证,学校要以《意见》为指导,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 践行“五育”并举,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需要
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联合家庭、社会和学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磨炼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实践中成长。劳动教育既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补充,也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立德、增智、强体、育美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为此,学校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内涵,归正劳动教育要求,根据课程要求把握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内涵。现阶段家校社联合的实践性较弱,仍然存在劳动与学习对立的情况,以玩乐劳动取代劳动的乐趣,以单一的劳动形式代替劳动跨学科教育,导致劳动教育缺乏连续性、包容性和全面性,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多角度审视劳动,进行深刻的反思。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解决劳动教育弱化的问题。家校社联合开展劳动教育,因地制宜设计教育计划,如校园常规劳动、日常家庭劳动、志愿公益劳动等,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同时,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文化课程的学习,不适合参与劳动,对孩子溺爱,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等劳动活动中[3]。甚至部分家长将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导致学生对劳动形成副认知,产生抵触心理,在劳动中失去体验感,劳动主观性和积极性降低。家校联合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解决当前家庭劳动教育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
其次,解决轻劳重学的问题。重学习、轻劳动是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造成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参加劳动,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失去劳动乐趣,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同时,片面的成才观是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认为白领、金领是薪酬高、地位高,而蓝领、灰领的报酬低,地位低,受社会片面的价值观影响,学校、家长对劳动的价值产生认知偏差。
三、家校社联合创新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规划,统整体推进
劳动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过程,劳动教育是劳动活动与教育实践的统一,在新时期,学校要基于新课程要求,对劳动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推进教育进程。
1、课程序列化
学校要开设劳动与技能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劳动素养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劳动核心能力。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磨练意志品质、提升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部分,根据劳动体系、新课程要求、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劳动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有序推进劳动教育进程[4]。在明确教育目标后,学校要确定教育的实施方向,将劳动教育计划落实到各年级,在劳动技能课、班队活动、校园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2、体验常态化
学校要在校园中增设多个劳动岗位,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磨炼学生的意志,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劳动的意义。例如,开辟校园劳动场所,增设劳动教学项目,设计自我服务劳动、生活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和公益服务劳动,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劳动内容和劳动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意识。
3、学科整合化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相互融合的,学校和教师整合课程,将德智体美劳融会贯通,加强学科整合,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渗透到美术课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将劳动教育与多课程融合,设计趣味性的探究课题,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二)家校合力,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融合家庭教育,家校合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家长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自我服务和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还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通过讲座、亲子课堂等方式,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了解学校劳动教育情况,并配合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其次,要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为了保证劳动教育能够落实到行动上,教师可以让家长监督、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家校联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劳动能力。
(三)校社联合,开放基地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弥补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中的不足。首先,学校要挖掘社会资源,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社会环境特征,与社区、企业和研学基地合作,丰富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可以与周边社会相互合作,协同社会增设公共服务岗位,组织学生在社区做公益劳动,如参加志愿者服务,让学生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和政府资源,与企业基地合作,协同企业增设劳动岗位的专项内容,让学生体验生产劳动,了解不同的职业,学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学校还可以寻找附近的劳动基地,与研学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参观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生活。
其次,学校要与社会联动,开展面向社会的体验活动。面向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需要社会机构的合作,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此,教育部门要与政府部门协同合作,挖掘地区的教育资源,开设社会劳动体验活动项目,如设计青少年实践体验站,陈列各种劳动产品,让学生感受劳动技术的博大精深;开设职业互动体验场所,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内容,体验职业劳动;组建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丰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技能、获得经验、感悟道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学校要加强对劳动的重视,依托政府政策,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创新,积极与家庭、社会或者,家校社协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家校必须正视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多方协作,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能力和品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而实现社会价值需求与个体价值需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罗小玲.家校社联动下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湖南教育(A版),2021(01):49-50.
[2]黄淑琴.家校社联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J].新课程,2021(46):16.
[3]黄国良.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新样态的区域探索[J].新课程评论,2021(06):30-38.
[4]陈平.家校社联合创新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1(2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