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更为高效、科学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从自主学习、注重比较、辨伪存真和升华认知四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以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施现状
(一)计算习惯不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准确率和速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粗心大意、书写不规范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成绩,还会对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然而,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存在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忽视算理教学
算理是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其解释了为什么某种计算方法有效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算理的教学。学生虽然能够完成计算任务,但缺乏对计算方法的深入理解,无法灵活应用于各种情境,限制了其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施策略
(一)自主学习,探索规律
在当今的数学教育领域,自主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直接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理解与持久记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习过程充满意义与发现。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小棒,课堂上,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并尝试用小棒围成尽可能多的该图形,同时记录下剩余的小棒数量。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又富有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结束后,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分享发现。有的学生用11根小棒围成了3个三角形并剩余2根,有的围成了2个四边形剩3根,还有围成了2个五边形剩1根或1个六边形剩5根的。这些多样化的答案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余数”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操作转化为数学表达,即使用除法算式来记录他们的围图形过程及剩余情况,让其初步感受余数在除法运算中的存在及其意义。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与理论学习的结合,逐步揭开其背后的数学规律,帮助他们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注重比较,掌握本质
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作为一种核心的思维工具,对于帮助学生精准掌握知识、明晰概念间的界限至关重要。在计算教学领域,这一点尤为凸显。面对学生常因知识理解不深、混淆而产生的错误,教师应积极运用比较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清晰认知的桥梁。以《运算律》的教学为例,学生常在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应用上犯难。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比较性练习题组,旨在通过直观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例如,呈现以下算式:125×(4+6)、(125×6)×4、125×(4×6)及125×6+125×4,教师鼓励学生不直接计算,而是基于观察与理解,将这些算式按照运算律的不同进行分类连线,并阐述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125×(4+6)与125×6+125×4的等价性源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它揭示了当乘法运算中遇到加法时,如何将乘法“分配”到加法的两个数上;而125×(4×6)与(125×6)×4的等价性则体现了乘法结合律的精髓,即乘法运算中,改变运算顺序不影响结果,特别适用于连乘情况。通过比较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具体应用方法,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比较来区分相似概念,深化了对计算本质的理解。
(三)辨伪存真,形成技能
在小学数学中,错误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将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反思中进步。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因理解不深而犯错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应是简单的纠正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审视错误,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并学会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道题目,旨在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该规律的理解,并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题目如下:基于已知的83÷5 = 16……3,请学生直接填写830÷50 和 8300÷500 的商与余数。然而,多数学生初步给出的答案是16……3,这显然与实际的数学逻辑不符。面对这一错误,教师并未立即纠正,而是采取了启发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行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学生通过运用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检验,发现16×50+3并不等于830,同样16×500+3也不等于8300,从而意识到原答案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所在:虽然商在除数与被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保持不变,但余数却会随之发生变化。鉴于小学生在探索计算知识时容易受表面现象迷惑,导致思维受阻甚至出错,教师应巧妙引导其通过反思和剖析错误根源,直击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计算原理的深刻理解,进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四)灵活应用,深化认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当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而聚焦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认知结构的优化。在这一理念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并未沿袭传统的机械练习模式,让学生通过重复大量的计算题来巩固新知,而是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一家商店新近购入了846个玩具熊,每个玩具熊的原定售价为16元,但为了促销,现价为13元。目前,商店已按原价售出了535个玩具熊,请问商店从这部分销售中已经获得了多少收入?如果接下来剩余的玩具熊都按现价售出,那么商店还能获得多少额外的收入呢?”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施,应围绕自主学习、注重比较、辨伪存真和升华认知等方面展开,以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还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颖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7).
[2]王成仪.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