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基础学科能力的关键时期。数学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基石。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重操作、轻理解,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迫切需要加强计算教学的创新研究。
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突出数学应用意识。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二是关注数学思维培养。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机械训练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计算原理、思考计算方法,在掌握计算技能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教学脱离数学思考,重操作轻理解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重操作、轻理解的倾向。部分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认识仍停留在“题海战术”层面,认为学生做的题目越多,计算能力就越高。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忽视了引导学生探究计算原理、领悟数学思想。学生被动接受计算方法,缺乏对计算本质的理解,难以举一反三,遇到灵活的计算问题常感到无从下手。同时,由于缺乏思维训练,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时,不善于运用数感、估算等策略,而是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导致解题效率低下。
(二)计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进度,过于注重计算概念、计算法则的灌输,很少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故事等生动素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材中的计算习题大多缺乏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感到计算学习的目的就是“刷题”,难以意识到计算能力的现实价值,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计算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为主,忽视了学生直观操作、动手实践的需求。不少教师为追求教学效率,长期满堂灌、满堂练,很少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亲身体验,难以建立数感,理解计算的本质。同时,教师普遍重视练习的数量,却忽视了练习情境的创设。脱离生活情境的机械训练,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无法帮助学生领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口算教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口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能力,对培养学生敏捷的心算能力、灵活的数感有着重要作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高度重视口算教学,将其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一要明确口算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制定口算要求,注重循序渐进。低年级重在建立对数的感知,要多进行 10 以内数的口算训练;中年级着眼心算能力培养,重点训练两位数的口算;高年级要注重口算策略引导,训练学生用分解、凑整等方法进行口算。二要丰富口算形式。灵活采用快问快答、接力赛、小组PK等多样化活动,在趣味游戏中训练口算能力。将口算训练渗透到课前、课间等时间,变零散为系统。三要加强评价反馈。及时检查学生的口算情况,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开展口算竞赛、口算达人评选等,激发学生持续练习的热情。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天性。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设计“小小设计师”情境,请学生利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黑板等物品的长度,在动手实践中感知测量的意义。二要创设操作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请学生动手将蛋糕切成若干份,在分一分钟感悟分数的本质。三要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可以设计“小小调查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问卷等方式收集、整理身边的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深化计算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计算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计算原理,加深对计算本质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一要加强概念引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初步掌握数学语言。例如,教学“三位数减两位数”时,教师不应急于讲解计算法则,而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式,通过归纳理解计算概念的外延。二要探究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计算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评析不同方法,总结规律,理解计算原理。例如,学习“两步计算”时,可引导学生尝试先乘除后加减或先加减后乘除,在实践中发现计算顺序,理解运算定律。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改革机遇。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加强口算教学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在创设数学情境时,应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深化计算理解时,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 2023(10):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