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探析

陈佳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九道岭镇中心小学,辽宁锦州,121100

摘要: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之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提出一系列优化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09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教学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影响着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计算能力参差不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口算能力,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各种计算任务。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算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在面对简单的计算时也会感到困难重重,错误频出。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口算上,还体现在笔算、估算等多个方面。一些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计算过程中容易混淆概念,出现计算错误。

(二)对算理和算法理解不足

除了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算理是计算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计算的本质和规律。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深入理解算理,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一些计算法则和公式。这种缺乏理解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在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时,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无法做到触类旁通。同时,算法是计算的具体方法,它决定了计算的步骤和流程。然而,一些学生在应用算法时缺乏灵活性,他们往往只能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计算,无法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

(一)分类讨论,掌握算法本质

为保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讲解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集中、分类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算法的本质。以“小数乘法”一课教学为例,在讲解完小数乘法后,学生已经了解到小数乘法的算理,可以将小数扩大变为整数,得出积后再将其缩小到相应的倍数,进而得出结果。为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算法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法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参与集中讨论。以“7×4”和“0.7×4”这两道练习题为例,在整理过程中,学生发现小数乘整数中假如有一个因数是小数,那么他们的乘积也必定是小数,且小数乘整数时假如积数的末尾含“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可将其省略。通过集中讨论对比,学生可以从中抽象得到算法: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可以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7×4”,在得到“28”这一结果后,数一数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再在积数中从右向左数出相同的位数,点上小数点,“0.7×4”中只有一位小数,所以只需要点出一位,即可得到“2.8”。分类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计算学习的积极性,并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算法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掌握算法的本质,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水平。

(二)小组合作,强化计算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完成算理与算法教学后,为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将计算练习融入趣味游戏中,使学生在顺利迁移运用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教学为例,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并为其设计“计算接力”的游戏活动。本次游戏以接力的方式进行,各组成员需要自主决定回答问题的顺序,教师依照顺序为每个学生颁发任务卡片:第一个学生收到的任务卡片内容是完整的,其需要利用算理算法知识完成计算,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学生;第二个学生则需要将结果补充至等式中再次进行计算,以此类推最终得到正确结果的小组即为取胜。如:“小明想要购买单价13元的沐浴露12瓶,求小明总花费钱数→13×12=13×10+13×2=130+26=156”→“小丽有(第一题结果)元压岁钱,她想要购买单价为11元的贺卡16张,她还需要补多少钱?→11×16-156=10×16+16-156=20”……在计算过程中,学生需要细致审题、读题,倘若出现计算失误,将影响整组计算。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整体表现做出评价,基于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不足。设计合作活动,能保障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计算练习中,深化对算理以及算法的掌握,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同时学生在合作中也能建立良好的协作精神,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三)帮助学生找到问题,针对性地提高计算能力

错题分析与纠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出错的计算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计算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计算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将自己做错的计算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定期组织错题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错题经验;根据学生错误点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关。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原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错题分析与纠正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从算法、算理这两个维度出发,整理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经历运用算法、算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在长期训练中获得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策略[J].智力,2023(29):64-67.

[2]王清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2(3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