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双创”存在的问题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有利于创造优质供给和扩大有效需求,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引进企业导师,充实双创师资力量
可以聘请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者、开拓者可作为职业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学的创业导师,该类型的创业导师毕业若干年后,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环保公司,在从事环境技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双创经验,与在校高职学生是师弟师妹关系,更有示范效应,能为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为突出的成功创业者、开拓者都具有拼搏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毕业生的创业历程为以及心路历程对在校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联系全省各地的行业优秀毕业生,加入创业导师团队,一方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
三、鼓励导师及在校生“走出去”
1、“双创”导师不仅指的是一种社会角色,更是这个角色的责任承担者。导师在广义方面的理解为从事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的人,在狭义的方面的理解则是接受过专业教育与训练的人,后在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常对导师的理解更加倾向于狭义方面,认为导师仅在学校中从事教育工作,而忽视了传授知识与经验的人。高职院校方面需要落实“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双创导师积极地走出校园,深入企业一线,提高自身创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引入在社会中已经成功的创业者,扩大导师的队伍,让双创导师具有多样性。企业方面也需要配合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支持导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同时也需要鼓励企业管理者到高校中进行创业指导,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提高双创导师的综合能力。
2、在校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对环保行业、专业的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思路比较狭窄,很多的想法都不太成熟,通过“走出去”,了解环保行业、企业的现状、问题及社会需求,才能更好拓宽双创的路子,找到更好的双创切入点。
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大产教融合为力度
1、建立 “双创”人才培养长效融合机制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建立起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校企联手,助力双创”计划。 环境保护类高职院校需要着手为小微环保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等措施,加强对社会企业的吸引能力,将企业引入学院,方便学生实习实训和项目研发。高职院校方面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对双创人才的培养计划当中,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企业文化融入双创教育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企合作,共建“双创”实践课程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双创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其次,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通过这个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的行业专业认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通过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在企业中提供合适的岗位供大学生进入企业学习,进而积累工作经验, 也为后期的创业积累经验。
3、 改革双创教育实施的效果的评价机制
当前,双创教育实施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是否获得奖项来进行评价,或简单的做法就是由指导老师打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从机制到人员、资源、 信息资源的综合性合作过程。企业资源参与双创教育实施的效果还需要通过学生注册企业创业实效、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三方评估等形式考核双创教育的实效性。
五、结束语
当前,环境保护类职业院校应加快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要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中充分考虑指导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业绩,予以适当支持。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专业培训,鼓励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要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就业工作人员进行集中轮训,全面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