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

段益顺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671000

摘要: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的一门最基本学科,然而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概念多,内容多,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这门课不再沉闷,怎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生物化学的研究,指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以促进生物化学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3.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结构角度探讨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的学科,是与医疗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互相推动的一门基本基础课。目前,在医学专业中,生物化学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逐渐渗透到医药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授课,学生被动记忆为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轻松地通过考试,但很少有学生可以将生物化学知识独立地应用到临床课程学习、临床实习及科研实践中。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的医院都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常规标本分析,不再使用手工法检测。如果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手工法检测方面,会导致学生缺乏熟练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能力。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时间和精力被浪费,也会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从事生物化学检验工作,最终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毕业生可能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另外,在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还存在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虽然会传授学生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但没有详细讲解生物化学的原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因为缺乏扎实的原理知识储备,部分学生在工作创新方面没有优势,不能满足自动化背景下生物化学人才的能力要求。

(二)实验课时相对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存在教学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且没有实现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验教学之间一对一衔接。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的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帮助学生利用实验教学巩固理论知识并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在设计实验课时时,没有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一比一匹配,导致实验课时相对不足。例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课时只有理论课时的一半,在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学生无法学习对应的实验方面的知识点。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实验课时相对不足这一问题,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毕业后的求职竞争力和就业后的晋升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会导致课程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脂类模块

在讲血浆脂蛋白时,大量乳糜微粒进入血液,可使血浆混浊。但是乳糜微粒代谢很快,故空腹6h血液中不应含有乳糜微粒。好多人长期吃外卖,身体不适,脂蛋白代谢异常,去医院一检查,血液都是白色的。不仅仅是外卖,很多人的饮食以高脂肪、高热量为主,不运动。十九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有一句名言“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血管活多久,人能活多久。这提示我们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要控制血脂,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长期饥饿、严重糖尿病会导致酮症酸中毒?酮尿症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代谢改变导致的疾病。在讲授酮体代谢相关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时候,要注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患者的痛苦,并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与学生们一同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瘦身产品和瘦身方法进行了剖析,指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辨证分析,从而构建出一种合理的饮食习惯,并与运动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关注生命健康。

(二)打造翻转课堂增加实验课时

高职院校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由于理论知识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尽量不通过延长课时的方式以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学生线上自学+教师线下精讲”的翻转课堂来增加实验课时,即高职院校建设线上教学平台,要求生物化学课程教师上传教学视频、微课视频、教案、教学课件、教材电子版等教学资源,而后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展开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对自己未彻底掌握或不理解的理论知识进行标注处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标注情况确定教学方案,在线下教学过程中略讲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理论知识,精讲学生存在问题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减少理论知识讲解时间,留出更多可用于实验教学的时间。高职院校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方案时,应当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来分模块进行实验训练,以提升实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标本采集及处理、糖/脂/蛋白类测定、肝/肾/心功能检查、质量控制、异常结果的分析等若干实验模块,令学生提前熟悉检验工作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学创新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主张有效运用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互补。生物化学课程理论知识与生命科学前沿科技紧密相关,生物、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均离不开生物化学理论的支撑,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解释。利用信息化技术搜集网络资源,在线上平台上传与生命科学前沿科技、行业热点及日常生活有关的视频、模拟动画、图片和文献资料等,方便学生学习,有助于实现生物化学课程创新发展。例如,在介绍“糖类的结构”知识时,教师可补充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报道,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讲解“核酸的结构”章节时,补充DNA复制、RNA转录及蛋白质翻译表达的展示视频,使抽象的知识在模块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变得生动形象,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该知识点。在实验课中,教师可借助虚拟仿真平台,模拟演示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生物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利用线上平台的活动功能发布讨论、抢答等任务,让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中,理论课的内容相对单调,采用多种形式的讲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能力。持续地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医学技术专业学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医学产业提供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卢美贞,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01-203.

[2]涂硕,黄春洪,揭克敏.提高本科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