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的研究

陈磊 李春华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124000

摘要: 为了促进和加快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各类型的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中如火如荼的进行。如何将职业技能教育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使技能竞赛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分析了现阶段职业技能竞赛和实际教学之间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 技能竞赛;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得到企业的青睐,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这就注定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传统的制造业也向“中国智造”进行转化,面对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具有大国工匠潜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教育部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要求。要求课程的设置要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教学内容要符合岗位工作标准要求,教学过程要与实际生产过程向结合。如何完成上述要求呢?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努力实践和相互融合:一是项目化课程改革。将企业生产实际过程融入课堂上来,或者将课堂带到工厂车间和实际生产过程中去。二是利用职业技能竞赛这个载体,大力开发拓展技能竞赛的覆盖面,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两方面相互联系,殊途同归,共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未来的工作。

一、 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1、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职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不断学习,反复练习,主动解决问题攻克难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促进激励,共同进步。竞赛的练习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解决了学生一直缺乏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应对突发状况也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竞赛多数以团队的形式组成,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技能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技能的热情,拓宽了知识面,真正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中去。定期开展的学生竞赛为学生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其次,职业技能竞赛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在备赛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理论知识的储备、文献的检索、动手操作等,能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团队参赛模式也要求选手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养。技能竞赛能够解决在理论教学中创新意识淡薄、动手能力缺乏的问题。技能竞赛的试题复杂综合性强,取得名次的同学一定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能力,同时具备非常优秀的信息检索能力。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与分析,学会自我调节、适应变化,培养了良好的心态。

2、 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因为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设置更贴近真实的岗位工作流程,具有非常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而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并没有很多企业工作经验,对真实的工作流程和生产操作并不十分了解。对于先进技术和生产理念也有欠缺。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竞赛的流程和评分标准也是按照行业生产而制定的。为了能指导学生获得较高的成绩则要求指导教师对于竞赛有深刻的了解,对于行业准则有更深的认识,对于专业技能和知识更为熟悉,对于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理念更为了解。这些都迫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同时也更有力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教学思路。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培训的平台和机会,教师不仅学习了新的技术,也拓宽了教师的眼界和思维习惯。

二、 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

1、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传统的职业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于实际生产和岗位流程了解较少。刚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操作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很难应用与实际工作岗位。学生不适应岗位需求,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学生,而职业技能竞赛许多赛项的设置来源于真实的工作岗位,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已对真实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练习和研究。而企业也参与到技能竞赛题目的设置,使企业把更多岗位需求和技能标准融入进竞赛中,同时也灌输进高职院校,促进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传统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竞赛差别较大,技能竞赛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资源共享,形成适应教学需求,也适应竞赛需求,同时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功能完备的一体化实训基地,实现互利共赢。

2、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需求,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传统教学重点是培养成绩好的学生,而高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不仅要有好的成绩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除在某一领域有一技之长,更应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发激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需求。通过技能竞赛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3、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与真实岗位相适应的竞赛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以技能竞赛作为教学的载体,促进教学改革。课堂变成真实的工作岗位或者竞赛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突出能力的培养将考试模式也进行改革,取消传统的笔试考试,期末考试采用过程性考试的方式与竞赛方式相结合。项目的考核或竞赛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同时也为省、市竞赛选拔了选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现阶段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之间的矛盾

1、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日常的教学工作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且经常从事某一科目的教学,对于其他专业内的相关学科的只是并不了解。而职业技能竞赛的题目多事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题目。所以指导教师应是一只由多名方向不同的专业课组成的师资队伍。只由一名指导教师是很难完成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由多年来国赛省赛的结果来看,获奖较多的院校也都具有较为强大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同时,许多教师虽然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但与企业生产实践接触较少,对于新的工艺技术、新的生产模式、新的行业标准并不了解。实践能力不足的教师很那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所以职业院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提升的机会,吸纳更多有企业经验的专家来任教或兼职,构建一支理论与技能兼优的教师队伍。

2、 竞赛的辐射面窄,只针对少数学生

竞赛的初衷是提高学生整体的技能水平,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在实际操作中,竞赛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指导教师提前选拔出尖子生,后续的指导也只针对少数被选拔出的种子选手。多数学生对于竞赛的无感的,甚至是无关的。指导教师、设施设备也成为种子选手的专用设备。形成了一种“为赛而赛”的风气,过于重视比赛结果,为了能够获奖,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倾向于比赛的学生,学生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比赛上忽略了日常课程的学习。这也违背了举办比赛的初衷。

3、教学模式不适应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大班型的集体教学模式,课堂过多要求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实训实践场地的缺乏也使大多数学生只能远观而无法亲手操作。实践课变成了观摩课。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较强的技能水平。技能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 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效结合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与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设置实际上明确了职业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原有的理论类为主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根本上使日常教学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就要使人才培养方案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的框架,创建一套新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2、采取与竞赛相融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创建多种以学生为主体、工作过程为载体、任务为引领的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使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完成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多种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仅能有效完成日常实践教学任务,同时对于职业竞赛的项目也进行了锻炼,一举多得。

3、 形成多方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多方评价体系。教师的成绩仅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可以引入企业等第三方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构成多元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可参照职业技能竞赛相关赛项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以大赛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成绩与竞赛标准之间的差异,[2]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4、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技能型社团相结合

技能型社团的创立初衷和职业技能竞赛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巩固的平台。两者相结合能激发出两者的优势来共同为学生服务。高职院校社团的加入都是对本社团方向感兴趣的同学,保证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社团的开展时间灵活,没有专业限制,满足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压力。学生与老师之间近距离手把手教学,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5、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的成果转化

各级别职业技能竞赛代表着国家的政策导向、企业的技能需求、符合社会对于新技术的要求。因此,职业技能竞赛成果转变为日常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师的资源建设,更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方向,加快企业和教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向企业输送技术更为成熟的同学。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大赛促进教学,教学支撑大赛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课程备战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的良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