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扩大高职招生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扩招100万人。随后《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年在之前扩招的基础上,高职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扩大招生范围。文件中将退役军人群体单独列出,在扩招文件中将全体退役军人纳入专项考试招生范围。显性上来看,高职扩招可以有力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吸纳更多未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为原本高等教育普及不到的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成长路径。与此相反的是,高职的急剧扩招也对当下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有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提出了研究视角。从学段上看,有从中高职衔接视角切入的;从教学的视角上看,学者们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搭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研究;也有从师资队伍建设视角出发,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心理观念转变进行研究;更有以具体课程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等等。但是针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的关注度相对较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开展职业教育视角下培养路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教育视角下退役大学生士兵培养的相关特点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育人目标的区别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更倾向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依据社会各种职业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而高等教育虽有类似的目标,但是在具体实施上更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及学术性的培养,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两者都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从培养方案设置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近期一些独立院校脱离挂靠单位改为职业本科引起一定范围的舆论争议,便是这两者之间区别的显现。
(二)职业教育扩招背景下退役大学生特点
生源结构复杂是高职扩招后的一个显著特点,从职业分类上即囊括了农民工、下岗工人、新型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2020年教育部与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部署2020年大学生征兵工作》中提及专科学历学生参军服役并完成专科学业后,从2022年起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1]。北京地区,高职学生参军热情高涨。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以后作为承接高职升本院校面对这一特殊升学群体时的压力将会骤增。此群体虽然顺利升学,但由于其基础相对普考生较为薄弱,且服役期间学业中断,其专升本学段的学习必然会受影响,而这种影响不论是对学生群体还是承接高校都是一个挑战。
(三)退役大学生升学新政后对不同培养阶段高校的影响
以北京地区为例,退役大学生升学新政对高职阶段和升本院校两个学段的培养主体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新政必然引导部分学生在高职学段将关注点放在参军入伍上,而忽视自身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关注力的扩散是否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造成不利影响,是否将原本高职阶段部分学生群体应该面对就业压力延后,这些是还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对于承接院校而言,在培养目标或者实际培养过程中,如何兼顾普招生和退役政策升学生是必然要面对的难题。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为例,该院在校生规模在2000人左右,而退役生在校生规模从2017年300余人,至2021年已经增长到500余人,退役生占在校生比已达四分之一。这一群体的培养已经对该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相关就业政策对此类群体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各类就业政策之后,就业政策对此类学生在校时间安排起到了一定的反向引导作用。此群体更倾向于将时间花费在政策提供的就业上,主动或被动的轻视学校依照培养方案提供的课程。少数退役大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在校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不够合理,应该将更多的时间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便利。这种观念尽管没有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做出改变,但已经对教学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专业课程为兼顾所有学生,在内容设置及授课过程中,兼顾某一群体,都会对另一群体产生不公影响。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退役大学生培养路径
(一)畅通接续院校沟通机制,适当调整培养方案。
退役大学生高职学段与升本学段就读学校并不一致,专升本学段一般设置在普通高等院校之下,其培养目标多为培养四年制本科生服务。就培养方案而言,其设置并不趋同,重复学习、同课程难易不同、专业接续间隙较大、专升本学段专业与高职期间专业不完全相同等问题仍然存在。在省(市)级层面针对涉及院校通盘协调,强化不同学段院校主体之间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分析退役大学生士兵群体的显隐性特征,从此特征入手,适度调整培养方案。同时,在高职专业和专升本专业的设置上,尽量为高职退伍学生提供与专科匹配度较高的专升本阶段的专业,帮助退役大学生尽快熟悉学科内容,从而也更有助于退役大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完成专升本阶段的课程学习。
(二)合理分层、精准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对退役大学生群体生源结构复杂[2],知识背景、学业水平不一的现实,学校要强化对于退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教学质量,激发退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校方面,要掌握退伍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定针对他们学业水平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案。此外,根据退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基础课程或可量化课程按照水平区分,实施分层教学,并根据他们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3]对于退伍学生自己而言,也要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刻苦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更好的适应退役后的高职阶段和专升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同时要勇于克服困难,重视学习,不断战胜自我。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现行政策反向引导学生。
退役大学生普遍服役2年,年龄普遍大于一般在校生。此群体就业意向较为强烈,在入学阶段就会对就业问题进行思考,并着手进行准备,面对学业会更多的思考,对课程与就业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看法。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来帮助此类群体就业。院校主体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学懂弄通相关政策,提升自身政策理解能力。在弄通学懂的基础上,依托现行政策反向引导学生提升相应能力。
(四)根据退役学生特点,为其搭建展示平台。
退伍学生在部队锻炼2年后,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经过部队的磨练,学生的思想较为成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力,对问题的看法相对比较全面。针对退伍学生的这些特点,可以为其开设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如保卫处的学生安全巡逻员、办公室助理等。在整理内务方面,很多退伍大学生仍然保留着部队的风格,因此宿舍干净整洁,被子仍然是“豆腐块”,这跟很多在校大学生宿舍卫生脏乱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可安排部分学生参观退伍学生宿舍,既为在校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增加了退伍学生的荣誉感。此外,还可以为退伍生开设专门的社团,如国旗护卫队、兵器推演、军事爱好者社团等等,让他们更快更好的重新融入校园,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号召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下,越来越多的高职在校生选择参军入伍,助力国防事业发展。这也意味着高校将迎来更多退役复学的高职生和专升本学生。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视角下退役大学培养相关情况的分析,提出畅通接续院校沟通机制,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合理分层、精准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现行政策反向引导学生;根据退役学生特点,为其搭建展示平台等建议,希冀为退役高职大学生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