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蔡璐

福州市中山小学,350001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信息技术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工具。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小学数学又是小学教育的三大主科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更要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是将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主动参与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研究,为相关人士提供文字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当今社会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互相关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科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探究式教学偏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熟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教育提供新的方向以及发展道路,并且它在当下教学中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不单单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疫情时期,充分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同时也让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模式大方光彩。全国新冠肺炎爆发,学生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去学校进行集中学习,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没有老师的课堂亲授,学生的学习大打折扣,毕竟在家自学无法替代课堂上的积极互动。但是不久之后,新的教学模式在疫情的强制推进下开始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进行网课教学。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甚至有教师调侃道自己还有当主播的一天。最开始,部分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与恐慌,内心不断地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能尽快回到学校。可进行了几个月后,教师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了改观。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自然是该种模式能够适应疫情当下的教学,让教学得以有序进行,这是教师能接受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这种教学有效结合了信息技术,根据各个地区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实践,充分做到了因地制宜。最后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的喜爱与接受度。这种模式新颖,能够在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者就是少了平时老师对学生的“紧盯”,学生学习时能更加放松。不过教师在开展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之时,要充分了解这种模式的弊端。比如由于少了老师的监督,学生可能会过于松懈,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式去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成果,让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得到获得最大的收获。当教师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的优势将会发挥到最大作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在这样的教学当中快速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学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固化,缺乏活力

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深化催生着教学理念的变化,同时,相应的教学手段也需要随之进步。这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舍弃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如,固定教师板书、学生听讲的模式;对不同内容采用固定的教学流程等等,这些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理念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严重阻碍了教学进步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教师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思索适合新形势的教学策略。

(二)难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手进行,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即数学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期学习而逐步提升的。在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很少有教师具备这样的意识,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向学生简单地讲授课本知识,教学生解题的技巧与方式,告诉学生题目的正确与错误,而在此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对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等等。学生即便学到了具体题目的解法,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解题逻辑,下次遇到相似的题目也依旧会一筹莫展。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一)结合信息化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限的,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来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让学生多多了解课本外的数学知识,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数学运用奠定稳固的基础。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件的时候,不要照搬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也不要直接抄写网络中的数学课件,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来设计课件,在教材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些趣味性、拓展性的数学知识、小常识、数学题目,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收获与学习,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多多借鉴、学习网络中优秀讲师的课件、微视频等,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合理运用到自己的数学课堂中去,为学生展现出一个最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信息化手段对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上起着难以想象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全面且实用的全新教学模式。

(二)平板构建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于游戏总是有着十足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借助有趣的游戏实现学习的引导、兴趣的激发。交互式智能平板具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并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发现。一旦教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率翻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论是对哪个阶段的学生而言都是不过时的,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它的解法”这类探究问题,然后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平板构建游戏场景则能达到所预期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分数”的知识时,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智能平板开展“切西瓜”这一游戏。首先,教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就游戏的玩法进行了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游戏所吸引了。展示完毕之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游玩,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踊跃举手,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一段欢乐的时光过后,教师让学生回想刚才玩的游戏,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整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那么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呢?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通过游戏进行新知的导入,能够有效建立学生与新知之间的链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进行。

(三)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空间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难以培养的能力,许多学生对空间与平面图形一头雾水,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最优方式是采用实物教学。但是,在实物教学中,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实物大多是实心的,学生对几何体的内部构造与形状难以想象;又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几何体大多是以具体图形线条的方式存在,而实物教学模糊了几何体的线条。但是,这些图形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可以采用三维图像教学、动画图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初期就训练起空间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几何学习铺平道路。以“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为例。在教学本章时,教师最优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教师需要在课前预先找好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三维教学动画,之后进行合理的课件设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正方体的棱长等基础图形知识。之后,在三维动画的帮助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立体图形动画的教学,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鲜明的几何模型,从而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

(四)微视频的运用,促使学生融入课堂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填鸭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而微课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微课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解决书中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无法进行理解的问题。微课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除了导学作用外,微课教学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补充,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例如,在进行“小数除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视频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生活中,李阿姨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今天她要去商店买牛奶,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学生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在商店里你们了解到什么信息?(甲商店牛奶5袋11.5元,乙商店6袋牛奶12.6元)猜一猜李阿姨会遇到什么问题?(买哪家的牛奶更划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分别算出甲商店每袋牛奶多少钱,乙商店每袋牛奶多少钱。(列式:甲商店:11.5÷5,乙商店:12.6÷6)”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此,通过微视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课堂中。

(五)课上课下结合,拓宽学习渠道

信息化教学能让课堂更加开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而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不懂的问题的答案,从而拓展知识。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能自己上网查资料预习,或者在课堂上听不太懂的时候可以从网上找到本章节的名师讲解视频来听,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发送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内容,插入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展示一下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圆的图片,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然后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制作一个圆,有不懂的可以在微信群跟其他同学讨论。学生自己手动画的圆不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带有圆形的工具作为辅助。有的学生用茶杯盖子,有的同学利用三角尺上的圆,而有的同学则直接拿圆规画,待同学们画好后,教师可以让同学拿着手上的圆折一折,思考会发现什么?有的同学发现把圆沿着任何一条直径对折,两边都可以重合。这样课前在微信群里的交流,基本上就能把圆的性质掌握了个大概。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而教师则只需要充当一个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点。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不再只来源于课堂,课上和课下学习的结合,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结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意义十分重大,教师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方法策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使数学课堂变得形象、具体、有趣,全面提升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为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和优化,以及小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146-147.

[2]徐燕军.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3(9):284-286.

[3]李珍.信息技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12(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