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持续改革、新高考的落地都昭示着高中生物教学与评价也必须要做出及时的调整。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作为主目标,及时转变个人的理念,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推进授课,在课后做好点评工作,如此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期对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的全新挑战。
一、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高中生物教学措施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体、形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被情境吸引。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它能让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简言之,为了迎合三新的要求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最好能创设情境。举个例子,在围绕《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展开教学时,教师应该避开直接讲解知识的方法,而是结合着学生的实际,从生活现象开始逐步引入章节内容的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一定见过这样的现象,水果放得久了就不会那么甜,萝卜放久了就会变成空心的,大蒜放的时间久了重量就会变轻,把手伸到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一种发烫的感觉,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你们是否研究过呢?由于以上现象学生经常看到,所以在生活化问题的驱动下大家的学习热情会更高涨,后续的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更顺利。
2.灵活运用微课教学
所谓微课其实就是微小的内容、较少的教学课程,其本质在于借助视频方法将碎片化的内容呈现出来。微课的应用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微课具备时间短、容量小、针对性强等诸多方面的特色,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住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有效的教学,借此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举个例子,在围绕《细胞的增殖》展开教学前教师要明确,细胞的增殖过程是该章节的核心重点,为了让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了解细胞动态增殖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先制作一段几分钟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应该将非常清晰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体现出来,还应该配上个人的文字讲解,如此就能让学生知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会经历哪些不同的时期、在不同时期染色体的行为以及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更快速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另外,在课前教师应该将微课视频发布到学习平台让学生自行下载做好预习,在课中锁定遇到的问题并探索研究,在课后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就能嫁接起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助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快速吸收。
3.充分重视生物实验
生物跟人们的生活、生产都有密切的关联,推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规律的方法,掌握解决各类生活化生物问题的路径,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生物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在结束理论分享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对理论和实操的双重把控。举个例子,在围绕《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结束基本的理论教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生物体维持pH稳定值机制”的主题实验,让他们认真比较一下自来水、各类缓冲液、不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后pH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验后探讨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值稳定的。
4.有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高中生物教学里,教师不能仅依托课内40分钟的时间来推进授课,而应该积极组织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学会利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举个例子,在结束《光合作用》这一章节的课内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周末带领学生来到郊区,一同参与“保护环境,种植绿色植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回忆起与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高中生物的评价措施
1.连续性评价
当下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结构上的安排上具备科学连续的特色,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设定,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学习一直处在不断促进的过程中,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标着教材的连续性特色做好授课工作,在评价环节时也应该突出连续性的特征。举个例子,在结束《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教学展开评价时,教师应该突出连续性的理念,比如在课堂初期要结合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点评,在课堂提问、任务探究的环节中,教师要观察不同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情感态度、掌握的成效,及时结合学生身上的优势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则耐心地提出纠正。在临近课程结束的时间点,教师则应该带领学生回忆学习的成效、此前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做好总结性的评价。简言之,所谓连续性评价应该贯穿课堂始终,做到在课堂的初期、中期、后期的每个阶段都有点评。
2.多主体评价
在过去的课堂点评环节里,许多教师更注重的是个人主观性的评价,由于教师给予点评时会站在个人也就是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去评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结果,所以在评价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遗漏,为避免这类问题,教师应该邀请全班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点评。的确,在班级内部分学困生对学习方法、技能的掌握并不到位科学,但是这不代表着他们难以从自己理解角度出发去点评,相反的,这部分此前在学习中表现不佳、可能被教师严重遗忘的学生,他们在点评时可能还会提出一些刁钻的角度,从大家都不曾考虑过的细节出发去评价教师、评价同学,确保最终的评价结果更显完整。
3.构建评价体系落实全面评价
许多学生第一次以小老师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点评过程,对于该如何评价、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没有清晰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提供必要的指导,比如说先与学生展开课堂的互动和交流,听取学生关于评价的不同意见和看法,然后将其中大家都较为认可、在投票中获得更多票数的评价标准保留下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对照表,再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后续的评价中参考表格进行评价,应该就能让评价更全方位。关于评价体系的构建,除了可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外,建议也可以在网上积极搜索下载,比如有不少优秀教师会将自己此前评价的标准、执行过程以及评价之后的效果、总结反思等内容以报告的形式分享出来,具备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正式被推出,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教师应该积极地结合新时期的号召构建新课堂,高中生物教学也是如此。只有以创新、优化的课堂模式来推进教学才会更符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另外,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还应该对标着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落实好连续性、多主体、全面性评价等多项工作,这样往往就能让教学跟评价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达到相互辅助、彼此促进的效果:让学生更快地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对理论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金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7(5):51-52.
[2] 高仁燕.浅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7(23):182.
[3]黄家丽.试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J].才智,2020(4):143.
[4]陈景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