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杨琼芬

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362132

摘要: 家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怀有的共同的神圣情感,其是中国社会、经济乃至历史迅猛发展、不断挺进的内在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复兴和民族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支撑。家国情怀体现的是责任、担当和对国家复兴、人们生活幸福的热切盼望。本文就融合了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及实践展开,首先分析家国情怀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其次,探究其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结合实践探究融合了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意义
DOI:10.12721/ccn.2021.1575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家国情怀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家国情怀”

从字面意义上看,“家国情怀”从整体上看是小家与大家乃至情感上的链接,表现为人依附和寄生于小家之中,小家又是大家的基础和附庸,人在组成小家和建设大家的过程之中,对小家与大家产生归属感的同时,小家与大家赋予了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因而人也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1]

从历史发展形成来看,“家国情怀”是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情感,“家国情怀”始自传统文化,又在当今文化中不断发展。

因而本文对“家国情怀”一个盖棺论定式的定义便是:一种担当式的宏观层面的寄托了对家庭、对社会以及对国家的殷切热爱的情感。

(二)家国情怀素养

家国情怀素养是国家课程标准为历史学科量身定做的,作用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培养目标,也是历史学科所要求具备的关键素养之一。由于历史学科独特的人文性特点与优势,必然要求对于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首要具备的是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强烈热爱,殷切归属和高度认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首先要有对国家的热爱,对地域的归属和对本民族的认同与自信和自豪,这时开展历史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富含了这些情感,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情感升华和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一种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情感,是学生有效展开历史知识学习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养成,有利于使其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将从上述几个层面论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与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价值相符

历史学科拥有独特的人文性特征和承载着千年的传统文化,使其底蕴深厚的同时富含着诸多正面的教育因素。因而,家国情怀的融入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是便宜衔接且发展高度契合。同时由于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诸多英雄人物和伟大壮烈的英勇事迹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积极范例和感染作用。初中历史对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家国情怀的融入契合了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及其核心价值。

(二)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浓烈的人文气息,在教学中势必包含诸多深邃的思考与思想乃至启示,而这些思考、思想、启示的内容集中作用于学生心理的爱国情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体制的认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不仅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以公正和客观的视角看待、对待历史事物,而且能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学生,推进其在理解历史事物、现实环境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其价值判断能力同时明白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担,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努力,适应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2]

(三)继承与传播优秀历史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内在的高尚精神,是中华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之久的力量之源,也是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支撑。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伟大的历史事迹依托于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而得以传颂和发扬,由此可见,家国情怀在历史乃至中化文化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作用。学习历史知识与教授历史知识的首要目的便是在认识历史的基础之上,感受和继承并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3]

三、开展融入了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教育者自身要加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树立家国情怀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师者。在此要求之下,教师必须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爱国观,热爱教育、爱岗敬业的同时担负起对于国家、社会乃至家庭的责任,要有正确的科学理念和正确的家国情怀。

这是在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概念的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对“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自身秉持着对大家和小家的殷切热爱,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强烈的归属、依附感,对本民族文化怀有浓厚的自信与自豪感,才能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和引导学生。
(二)用丰富、多样化的手段创设家国情怀历史课堂教育情境

1、引进来

在深入考察和探究初中历史教材和相对应的历史区间中的历史人物与事迹的基础之上,慎重、细致的选择与家国情怀高度契合的历史史实。以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提前一天分好兴趣小组,以英雄人物角色扮演、伟大事迹今日再现等活动形式,丰富化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以多样化的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

2、走出去

仅仅依赖课堂教学和活动的形式远远不够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和正确的历史观。必须要以课外活动和组织班会的形式,带领同学们到实际环境(博物馆、有年代历史感的学校、历史建筑等)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文化氛围,在实地考察和故事叙述,以及相关史实的呈现之中,结合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强烈直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际体验和事物的直接呈现之中,接受氛围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三)将融入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与现实接轨

由于富含有家国情怀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较为深刻和沉重,仅仅靠知识的传授和故事的叙述很难激发起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体验与思考感受。因而,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与现实相链接的形式。如在“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学生尚小的年纪,情感体验与感受不够丰富,无法理解事件背后的内涵与深刻情感。因而,可以根据相关事实,播放相关影片的形式以便了解整个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其次,在基本了解概况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与思考;再次,巧妙的创设环境和场景,让同学自觉代入场景,购置相应的旗帜,以“交换国旗”这一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的重演;最后,在活动完毕后,针对授旗的同学和观看授旗的同学分别寻找代表发言,使其阐述授旗时的情感和对授旗过程的体悟和情感体验。结合其回答与思考,巧妙的代入家国情怀教育和简单历史事件背后承载的巨大情感与希望,让学生通过具体重大事件的重演来感受国家、家庭的意义,以及身为中国公民的担当与责任。与现实接轨是进行融入了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和实现途径,其目标是对那些年代久远、学生难以产生感同身受体验的重要历史史实重演、重塑的方式来感染和教化学生,使其在时代与自身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好的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情感,是学生有效展开历史知识学习和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和家国素养的培养。并且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和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历史观以及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唐纪芬. 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 000(002):54.

[2]王兴. 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D].  2019.

[3]肖佳星.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D].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个人简介:杨琼芬 女 1974.08 惠安 汉 本科 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 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