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

黄玲玲

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 全球史观是一种研究世界历史的全新史学理论,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用全球史观的角度看待世界历史,平等的对待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历史。将全球史观的理论运用于高中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 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工业革命
DOI:10.12721/ccn.2022.15769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全球史观是一种用来研究世界历史的新理论,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最先提出,被认为是当代全球史观理论的首倡者和先行者。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理论的开拓者。全球史观突破了“欧洲中心论”,站在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全球史观也成为一种趋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能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1] 。结合课标的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教师的教学现状,二是学生的学习现状。

有些一线教师以教材为授课中心,忽略了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或者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努力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在许多中学生看来,历史知识缺乏趣味性。历史知识繁复庞杂,需要在大量记忆的基础上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甚至产生学习上的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做好学情分析,规划教学内容,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达到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

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教师将全球史观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历史知识体系。高中历史不是对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专业历史知识的压缩,高中历史是通识教育,要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历史教学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尤为重要,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并且熟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判断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全球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全球史观是要跳出“欧洲中心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学生的认知有局限,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打开世界观,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全球整体发展的框架,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国家和民族,对中国历史要有自豪感,但不能盲目自大,要以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融入全球史观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吸收其他史观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学,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学生学习历史要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深入理解上,进而形成对历史的全面理解。世界历史不是简单的各个国家历史的整合,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仅有纵向的联系,也有横向的联系,没有哪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是独立于其他国家与民族之外的,或多或少都在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才会有不断进步的世界文明。

三、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该课是高一年级《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第10课。该书在第五单元导言中指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进而扩展到欧美其他地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不仅给欧美一些国家带来了经济方面的变化,还引发了其他领域的变革。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一)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认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当时的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的扩大国内外市场,从而兴起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技术发明。生产的扩大导致了工厂的出现,工厂慢慢取代了手工工场。蒸汽机的发明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和北美也开始出现了工业革命。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发明,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进步,各种新发明新技术运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深入发展,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是电力技术作为新的能源进入了社会生活领域。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学生在学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后,能体会到工业革命不单单是英国独有的,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对亚非拉一些国家形成了冲击。将工业革命事件放入世界这个整体中,认识到工业革命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建立横向联系,思考英国向中国发起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而且不单单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还有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一些国家的侵略,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

(二)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两次工业革命明显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引起了普及教育的潮流、提高了人口素质,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但是,工业革命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更加剧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无产阶级遭受的剥削越来越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潮流,对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疯狂掠夺,使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了解工业革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人类历史是逐步发展的,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帮助学生把握两次工业革命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发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结论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下,全球史观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在教学中,要求历史教师打牢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升史学素养,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下)[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