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曹勇

国网定远县供电公司,安徽定远县,233200

摘要: 科技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已全面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带来新一轮的审计信息化变革。基于“科技强审”、“审计全覆盖”的政策导向,文章着重探讨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信息化在增强审计业务承接针对性、提高审计数据可靠性、提升审计分析透彻性、革新优化审计方式、推广持续审计模式运用、有效防控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视角看,提高审计质量能够确保审计工作行稳致远。但同时审计信息化带来的审计数据采集与质量的偏差、审计数据安全性的保障、审计线索的全面隐化、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也给审计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强审计信息化,提高审计质量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审计质量;大数据时代;建议
DOI:10.12721/ccn.2023.1570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企业审计工作逐渐朝着无纸化、电算化方向发展,加强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积极搭建新型信息化系统,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如此一来,企业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在市场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解决与减少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一词已逐步被应用于各领域并不断充实其内容。如金融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商业信息化等都有相应的应用场景,并且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有关审计信息化,却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和准确的描述。为了能更直观的了解审计信息化的涵义以及后续审计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基础、组成因素和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对审计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描述和分析。

2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2.1探索信息化技术方法

一是加强对数据的筛选过滤技术应用。内部审计部门面对不同业务部门汇集的海量数据,要深度分析数据,运用筛选过滤技术对无用数据进行清洗,避免浪费时间。二是构建审计模型。定期组织建模比赛,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加强研究;结合业务风险类型,针对性搭建模型台账,在平台实现对审计模型库的生命周期管理;及时发布和更新模型,实现对审计模型的共享和利用。三是探索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应用。融合文本、图片、音频、位置等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利用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纵向、横向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丰富审计分析和审计管理技术手段。

2.2加强数据管理力度,有效保障数据安全

针对数据安全缺乏保障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一是数据加密。采用加解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通过防火墙,杀毒软件等进行有效安全防护,预防数据被黑客恶意攻击或篡改。二是访问控制。对各部门、各团队甚至各岗位的访问权限,进行明确定义和部署,进行差异性设置,防范非授权访问的风险。三是挖掘控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使人员规范自身行为,并制定相关奖惩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四是共享控制。建立高效的审计数据信息管理与监控平台,发展数据溯源追踪技术,实时监控数据去向及使用情况。

2.3建立审计数据库,搭建数据平台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企业审计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不够完整、全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分析及处理审计数据的质量。因此,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建立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数据库,从而使企业审计人员能够利用海量数据信息开展审计工作。此外,企业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搭建数据平台,这样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之间互通,帮助企业及时更新审计数据库,并为企业审计数据的时效性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审计数据信息,做好审计数据库的更新和优化。

2.4完善配套审计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少配套管理制度,就会导致审计不规范,各部门不配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就难以实现。因此,企业要根据内部审计信息化后,工作步骤、管理体系的变化情况,分析内审的制度需求,准确把握制度更新与完善的关键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配套管理体系,确保制度适用性。要通过制度对内部审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规定,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审计规范性。制度更新中要特别注意,不能直接摒弃原有制度体系,要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更新制度。企业各部门在没有完全适应新审计模式前,一旦完全摒弃原有制度体系,势必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导致工作衔接出现问题。企业要根据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更新制度内容,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2.5强化教学平台建设,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为了加强审计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支撑,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实用性强的审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平台是必要的。充分发掘和合理配置包括审计软件、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审计信息化案例库与知识库等各项教学资源。此外,除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基础实验时间外,将开放审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审计信息化实操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教室和实验室走出来,鼓励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最前线,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单位的基层工作岗位做起,通过专业审计人员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审计工作的真实环境和工作流程。学校应该和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达成合作的方式,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建立一个审计信息化实习基地。在实习结束后,高校、企业、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详细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体会、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并及时反馈给课程指导教师,由此对前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修改意见。

2.6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新变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审计信息化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重大变革刻不容缓。一是审计人员自身努力。审计人员需重建对业务流程开展和内部控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更新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适时适势调整。二是审计部门外部推动。审计部门应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及审计信息化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培训,更好地服务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企业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新时期,企业不断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也给企业优化审计工作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动力,企业审计从传统模式转变为智能化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督促审计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运用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从而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与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红.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讯,2020(22):111.

[2]李普玲,杨朝阳.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会计,2020(12):83-85.

[3]马云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20(2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