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

赵立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十九中学校,161000

摘要: 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教育肩负着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等重要使命。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部分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将学生变成“考试机器”,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程观念的建立,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勇于尝试、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将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更为宽广的历史教育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真正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73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多是单纯的“灌输”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适应新一轮的课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

1.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现阶段的老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言堂,而学生则只是作为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这种老套,乏味的教学方式是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其次,因为现在的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了部分老师为应对升学考试,往往只能是对学生进行较浅层次的历史教育,而划出了几个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加以死记硬背,这就背离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本意,无法培养出具备历史综合素养的人才,不利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再者,有些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教育水平较低,使得教学方式难以改变,课堂效果难以提升。由于有些学校师资有限或对初中历史教育不重视,有的初中历史教师甚至一人身兼多种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充裕的时间,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水平。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仅仅是一知半解,只懂些皮毛,他们只会照本宣科,把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单纯的读一边,画一个重点就算完事,根本没有深度和广度,更缺乏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除老师的教学方式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效果提高之外,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致较低,是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缺乏对历史教学的热爱,更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些教师对历史的讲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历史情境的创设,没有历史现象本质的深刻剖析,没有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初中历史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多彩的内容,丰富的教育内涵,不能进行真正的展示。历史课堂沦为教师枯燥地讲授,学生机械地记忆,没有激情,没有思辨精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将使初中历史课程显得越来越乏味,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也将越来越无法培养。第二,作为学生,对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缺乏关注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致不够的因素。长期以来,历史学科被当做“副科”存在,尤其是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小,在一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影响下,学生认为只有语数外物化重要,其他学科都不重要。这样,学生就对初中历史非常不重视,对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另外一些因素就是老师讲课没有新意,再加上学生学习课程较多,学业压力比较大,这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获得培养,导致初中历史的课堂效果无法获得提升。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每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能有积极向上主动性的学习心态,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力量来源。我国最伟大的教育者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及好之者,好之者不及乐之者。说的正是兴趣爱好对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在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下,为要求学生更高的考试分数,老师常常忽略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只有简单地讲述、枯燥地机械式记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沟通,很多时候都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解,学生不免觉得很乏味、沉闷,课堂效果自然不佳。伴随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老师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从原来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寻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发挥学生的天赋力量和才能。由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个性,所以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始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老师们需要更多去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从而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掌握学生现阶段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会理解,然后老师要利用自己的课堂经验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以便于有方向的去调整自身的教学计划,对于启发学生个性化思考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历史是人类对过去时间的记忆,在这里面或多或少地都有个人感情的加入,对于同一个历史事情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称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老师在教授史学课程当中应该重视历史对学生个性化思考的启发,不仅满足于简单的历史知识传输,而且还要使学生对客观的史学知识有自己的认识,更深层次的研读历史教学资料,为学生从认识向外部拓展的过程中开辟窗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有限的历史课本知识当中激发无尽的想象力,从而带动学生全方面协同地发挥,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综合学习才能训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注意指导学生发展思路,形成全面感官激发的课堂。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究教育的平台,学生才能实现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平台里,自主参加,共同讨论,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果说,我们的教师还不能进一步探究中国社会历史教育的改革方式,而仅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照本宣科,学生就只会感到历史发展得很单调呆板。而唯有做知情合一,使学识、才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地相融,学生才能够体会到文化的价值,带给自己的转变。

4.让学生多多掌握历史资料,阅读不同的史料

学习是一种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与其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倒不如自己去发掘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摸索。传统的历史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在被动的情况下,去学习历史,但是这样做,不但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变得厌烦,让学生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初衷。因此,对于历史学习并不是将知识点进行机械性地记忆,而是应该自己查找史料,自己探索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历史信息,得到大量的史料。通过对于史料的整理和探究,将史料作为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最终通过这些依据来解决现有的历史问题,这也是获得历史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质量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的课程标准也随之产生。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7(30).

[2]石烈山.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4(12).

[3]范红艳.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新课程(中),2015,0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