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策略

崔景欣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中学,028413

摘要: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及学习课程中,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爱国精神,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初中历史;爱国情怀;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8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头脑都处于发展较快的阶段。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这一关键期,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与教育内容,提高其道德素养,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担当起当代青年所肩负的时代重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爱国精神的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头脑发育速度较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叛逆心,对外界社会环境及事物发展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因此,利用这一时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对初中生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提升初中生素质便是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对国家未来发展及社会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意义。让初中生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让其形成主人翁意识,在未来的学习以及社会发展中,将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任务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第二,我国作为文明之邦,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让其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文化、具有民族风情的习俗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利用历史课程强化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文明与时代共进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策略

(一)历史与现实结合,培养家国情怀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元素,选择可利用的教育素材,为学生建立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挖掘出本节课所学的历史事件,通过人物、事件、意义展开教学,丰富课上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通过相关的事件及历史进程感受祖国发展速度之快,提高其对历史事件及国家社会发展的认知,达成爱国主义培养目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例。本课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习。在讲解本节课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代史展开讲解,如“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延展到“一战”“二战”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有轨电车”延伸到“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展开讨论,感悟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将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效结合,促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发展国家、社会、科学技术作为己任,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及成长做好铺垫。

(二)利用名人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和名人历史都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古至今这种传说和经历都没有发生过改变,这也是中华民族能够不断立足在这个世界之上的基础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青少年展开熏陶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不断强调和深化的时候,学生有可能会感受到乏味、抵触、厌烦和枯燥,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失去了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根据历史事件对以上问题展开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创新方法方式,随时调整教学模式,以便给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感受,促使他们始终抱有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教师在开展关于鸦片战争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段落时,由于以上的历史内容都出现了很多历史故事,诸如林则徐、杜甫等历史名人,体现强烈的爱国精神。教师在开展介绍的过程中,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用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拓展,引导学生从古诗角度了解安史之乱,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家国情怀。但是在讲解关于林则徐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演示之前准备好的动画短片,从了解和认识林则徐的事迹入手,重点讲解关于虎门禁烟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动画短片的细节入手,清晰明确清政府所处的状态,引导学生在趣味中体验林则徐的家国情怀。

(三)开展情境教学,引领学生体验家国情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地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现能力、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真正走入历史当中,与历史脉搏进行触碰,确保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逐步形成家国情怀素养。例如《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甲午海战》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利用电影的方式将历史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然后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对“如果你是邓世昌,你会怎么判断”这句话进行探讨,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与历史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认识到我国民族英雄自身具备的良好的品质。教师还可以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安排学生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单元主题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教材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主学习,通过多渠道对这一主题的背景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查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开展了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身份,然后再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身份,将宋代行业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们,对学生的知识视野起到拓展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不但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论:总而言之,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初中历史教师需要认真地将其挖掘出来,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中。而如何融入、如何开展还需要广大教育同仁不断地探讨与钻研,共同探索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将历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价值观念,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谢云云.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21(33):141-142.

[2]陈诚.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思考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8):87-88.

[3].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探讨[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一).,2021:353-355.DOI:10.26914/c.cnkihy.2021.004582.

[4].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三).,2021:98-99.DOI:10.26914/c.cnkihy.2021.00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