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及命题的实践研究

逯杏花

西大附属中浐灞中学,710000

摘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既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从而使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得到最大化。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改变传统观念,深入挖掘初中历史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为此,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学及命题;实践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8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教育部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人文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从行政层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考查也逐渐成为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考查的一大亮点。此类试题往往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诗词、古代历史事件、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历史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华文化,推动学生提高历史素养和树立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及命题的必要性

(一)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强调以唯物论为指导,树立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优良传统。所以历史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文化育人的作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道德观念。同时,在历史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历史事件、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的。

(二)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每个专业的老师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传承,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的传承文化,并得到文化的滋养,从而使他们的文学修养得到提高,提高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民族文化意识的需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来文化保持着宽容的态度,而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也给我们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基础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学历史课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他们认识和认同这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使他们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自觉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于19年11月正式出台《意见》,希望以此提升各单位在命题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但以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单位尚未在考试方案等文件中给出关于传统文化的明确要求,也并未落实到命题中。诚然也有单位虽未在考试文件中提出明确要求,但在历年命题中有所实践。但各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的确反映出对传统文化考查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命题的不重视则又导致传统文化难以深入到历史课堂。

(二)情境质量稍低。情境质量是指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的试题情境与设问之间的密切程度,据此情境质量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分离型,即情境与设问之间无直接关系;二是结合型,情境素材和设问联系紧密,学生需要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后解答设问。综合近两年情况来看,分离型题目仍然较多。分离型题目的情境同样凝聚着命题人员的匠心,分离型题目能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于降低考试难度、实现中考“两考合一”定位具有积极作用。但此类题目难以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关注传统文化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教学建议

(一)提升思想认识,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学以及评价中体现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首先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古时先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与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初中历史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人在认识世界、探索自然成果的过程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合古人的思想情感时,会给予学生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百家争鸣局面》的相关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能对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较好地学习其中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体会到先贤的家国情怀。在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不断丰富其人文素养,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关怀的曼妙谐洽。

(二)整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优化育人路径.运用“融合”“综合”的思维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整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是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的必经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悠久历史与伟大成就,具有多学科联系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一特征,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导向,开展中国本土化教育。比如,在解释古代历法的时候,可以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释一下在历法中的生产情况。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进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可以引入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书法、中国画、文物等,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感官。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有一种回到那个年代的感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辉煌的隋唐文化》,老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隋唐时代的历史重现,利用生动的画面、动人心弦的音乐,引导学生穿越到隋唐时代,体验时代的风土人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老师也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交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与历史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使传统文化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

(四)多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育人网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历史教学的各环节,多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历史学科育人网络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出发,以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图谱,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历史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发,应当加强面向历史教师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使教师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活动中能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于历史课程与教学始终。

结语

在中考试题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适当引导中学历史教学,使得更多的教师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发掘传统文化新的价值内涵与生命力。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既提升学习的获得感与民族自豪感,又更易于在传统文化人文与科学两方面涵养下形成理想人格。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授、价值的塑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推动着师生双方共同的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雯,张维忠. 浙江中考试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析[J].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21(2):58-63.

[2]陈孙玉.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J].教育界,2020(11):36-37.

[3]吴翠英.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