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肝癌属于一种肝细胞癌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高,属于一种比较危急的恶性肿瘤疾病,死亡率比较高[1]。另外,小肝癌具有病情发展快、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所以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诊断方式包括MRI、CT、DSA等,其中MRI、CT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对患者的创伤小,准确率高[2]。本次研究针对这两种方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下为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是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患者全部为小肝癌患者,数量为32例,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0人和6人,年龄在37岁至69岁,平均(50.21±1.32)岁,对照组的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分别为9人和7人,年龄在35岁至68岁,平均(50.16±1.2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通过CT诊断方式,主要使用的仪器为飞利浦16排CT扫描仪。观察组通过MRI诊断方式,主要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 Aera1.5T 高场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以及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SPSS17.0检验,计算X2值进行检验数据,当p<0.05的时候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
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
2.2 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比较
观察组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对照组,特异性与对照组相同,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比较
3.讨论
肝癌在我国的发病人群数量大,发病率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早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临床也提高了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工作的重视。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MRI和CT在诊断小肝癌方面的效果比较高,其中CT诊断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检测准确率也比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反映出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在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疾病诊断中的效果显著[3]。CT扫描诊断出的病灶在1cm以下的话,会表现出比较均的图像,病灶比较大的话,表现出来的图像不够均匀。而且CT扫描的速度比较快,患者在短时间屏气就可以完成干扫描,这样也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在后期重建的时候也能够增加对小肝癌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如果患者的小肝癌疾病表现为血供丰富,在通过CT扫描之后会进一步强化,而肝实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血供丰富期进行CT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临床上诊断小肝癌大多数通过三期扫描方式,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病灶情况[4]。
MRI诊断方式也具有CT诊断具有的安全性高、无创等优势,在进行肝脏肿瘤诊断的时候可以从各个方位和角度对病灶进行诊断,准确的反映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性质,同时还能够评估肝功能和肝代谢水平,有效的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有利于为患者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5]。另外目前在进行MRI诊断的时候配合造影剂联合诊断,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扫描成像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为小肝癌后期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能够为患者制定了更加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7.5%,误诊率为6.25%,漏诊率为6.2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56.25%,误诊率为25%,漏诊率为18.75%,明显看出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特异性和对照组相同,敏感度要高于对照组。
总的来说,比较MRI、CT诊断小肝癌诊断价值可以发现,MRI、CT两种诊断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但是相比之下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也比较高,能够弥补CT诊断的缺陷,具有更高的应用意义,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发展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爽.MRI、CT诊断小肝癌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6):284.
[2]李丙曙.CT、MRI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2):100-101.
[3]刘远高,孔浩,李昌松, 等.磁共振成像联合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肝癌价值及其对介入治疗指导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9):977-979.
[4]邓南,王浩.核磁共振成像在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中的鉴别诊断比较[J].饮食保健,2019,6(35):247-248.
[5]路芸,田建英,马田军, 等.多模态MRI检查与CT动态增强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