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综合素质来说,主要是指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等,其中,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质、学习创新素质、专业背景素质等。在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于机械设备维修工艺,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高职机械类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旨在确保学生对机械设备维修工艺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高度了解,并加强先进修理工艺技术的学习,对典型机械设备的拆卸、清洗、检验等工艺高度明确化。为了更好地顺应《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教学改革趋势,必须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培养,不断增强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教学的深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机械设备维修工艺专业人才。
一、《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教学现状
(一)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缺少完善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当代学生对自由比较关注,集体精神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造成团队合作意识严重缺失。其次,缺少良好的文化素质。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的影响下,诸多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较低,再加上知识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化,很难拓展获取知识的范围。再次,身心素质明显不足。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信息时代出现以后,人们的生活更加快节奏化,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不仅会引发心理疾病,而且心理亚健康状态突出。最后,基本能力素质较为薄弱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树立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1】。但学校尚未积极整合交流能力与专业课程,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首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较不完善。针对于该课程,其内容较多,且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同时,有些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相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也并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不利于教学大纲要求的顺利完成,甚至难以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思维提升上来【2】。
其次,教学内容并不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针对于传统《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理论环节过于重视,使得理论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而且教学内容并不完善,更新速度滞缓,且涵盖的抽象知识较多,这在零件失效、零件的测绘等内容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分析机械类专业生产过程的特点,1)专业知识技术更新迅速。在新型材料、修理工艺出现以后,应实时化调整新的行业标准。2)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应注重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在实际上,教学内容并不符合本专业相关技术岗位需求,尚未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加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化,很难便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为低下。
(三)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式教学占据着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薄弱化,获取的信息量比较受限。在单一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无法实现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在课时和传统教学内容的影响下,传统“一言堂”模式,在《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中占据着主导,也就是教师处于主体性地位,灌输手段的单一性特点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问题讨论的涉及范围并不大,理论与实践呈现出高度的独立性,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且也不利于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创新意识的提升。因此,要想与市场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相符,加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必须要不断创新专业课,凸显出学生的主导性地位。
(四)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
在《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考核方法中,书本知识的主导地位突出,且主要以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在试题方面,记忆性的试题和选择题较多,分析应用和实践类问题则比较少,这不仅很难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检测效果的提升【3】,甚至无法实现所学知识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合理应用。基于本质视角,一张试卷评定成绩,很难保证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教学改革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设备维修工艺》课时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应引导学生对通用机械零件的陈列室进行参观,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模型或实物高度明确化,并使学生对飞机如何在机械系统的操作下起飞、降落过程进行了解【4】,从而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器进行分享与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机械感性认识水平,持续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对现有教材中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内容进行分析,其侧重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衔接、联系、匹配也明显不足,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复特点显著。因此,应优化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教材的教学内容,促使机械设计知识体系的形成【5】,满足紧密衔接、系统化等需求,不断提升学生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与结构设计能力。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现阶段,对高职《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机械设备修理有关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涉及到较多的理论内容,而实践内容并不多。因此,应对学习内容予以重构。选择典型机械设备,并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学习内容明确化,加强学习模块的合理设计,在每个模块中,学习任务的数量应保持在3-4个左右,各个学习任务应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相协调。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的紧密融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极大的便捷。
(三)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1.专业化教室授课
在教学方面,加强“真实性和参与性”教室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在真实性方面,应确保实物讲解的真实存在,必要时,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进行仿真演示,而对于参与性来说,要求学生应亲自参与检查、拆卸、修理等工艺环节,通过反复训练,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说,在教室内,教师应准备齐全的多媒体投影、播放仪器,然后在大屏幕上演示操作要领【6】,并加强视频资料的应用。同时,教室应提供实训台,为学生分组训练提供极大的便捷。结合课题训练内容,以此来对实物进行配备。以机床导轨修理为例,手工刮研和机械加工,为导轨的主要修复方法。其中,在手工刮研前,应对导轨的直线度误差进行实地测量,为确定导轨磨损的最低点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为刮研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先观看屏幕,然后再进行实际演练效果。
2. 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的教学,不仅与学生学习机械知识、掌握机械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是学生多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不断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其中,在“轴毂连接”教学中,应加强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合理应用,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已掌握的机械知识“学以致用”【7】,从而形成良好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从动轴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各轴段的长度?”,具体考虑:a)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问是否应留有一定间距?;b)是否考虑轴承润滑?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对各轴段的长度加以初步确定,然后加强轴的结构草图的绘制。
(四)建立以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这一方面,应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使课程考核顺利过渡为过程考核。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整个教学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将考核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在考核方面,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将考试方法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体现出来,如在考核成绩的构成方面,主要涵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创新思维及能力,其占比分别为30%、35%、35%,同时,在各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其占比分别为40%、60%。在日常成绩中,理论部分的获取,应涉及课堂提问、作业等,而实践部分的获取主要由平时实训和实验的能力来进行。在创新思维和能力成绩中,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获取分别为专题讨论、生产实习报告等形式。此外,在评价教改的实施效果方面,应加强考核评估体系指标的构建。在考核指标方面,应从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出发,将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情况展现出来。
三、结束语
根据上文我们的分析思考,在《机械设备维修工艺》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学生机械设备维修工艺。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的变化程度显著,对此,基于教师角度,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将教学内容丰富化,以此来实现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云龙. “双高”背景下机械修理工艺课程思考与改革实践[J]. 高教学刊,2022,8(05):145-148.
[2]贺勇. 浅析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要求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的措施[J]. 现代盐化工,2016,43(06):80-81.
[3]荀峰,孔令平. 锯割和锉削工艺在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中的应用探微[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61.
[4] 季瑶佳.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7, 000(009):158.
[5] 张亚新, 努兰·苏力坦汗, 徐向红.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新疆大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分析[J]. 化工高等教育, 2012, 29(003):46-50.
[6] 乔印虎, 张春燕, 缑瑞宾,等. 项目教学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教学中的应用[J]. 新技术新工艺, 2015(8):3.
[7] 刘文玉, 颜雪琴, 蔡金燕,等. 浅谈食品专业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J]. 食品界, 2016, 000(0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