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矿场生态修复工程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于该项工程的重视力度以及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所导致,此需要相关部门以及个人员能够重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要点以及合理的使用有效技术。
一、矿场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以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过度的开采会对矿山的生态结构和基本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动植物的栖息地以及生态稳定性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需要有关部门能够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来有效改善矿山的生态环境,整顿修复区域以及防止出现荒山现象的进一步扩散。同时需要相关人员能够以自然灾害摧毁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的整治修复依据,对现有的矿山破坏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和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确保矿山的生态功能以及整体结构能够逐步恢复到原有状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的恢复原有的生态面貌,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部分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矿山的可利用效率。作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技术理论,生态演替理论表明生态部落的构建对于动植物的演变起到重要的依赖作用。因此有关人员就必须要坚持以协调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作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原则,确保生态循环系统的功能以及各项要素能够实现有效增强。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开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部分能源缺乏对于该项工程的重视力度以及充分意识到该项工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部分人员和企业将主要的重心放在眼前的利益上,因此阻碍了修复工程的有效开展以及导致该项工程演变为形式主义的问题。再加上部分企业缺乏对于矿山修复有效监管制度以及规章体系建设,使得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的问题。由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本身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较大,因此需要有关单位能够进一步做好对于该工程资金管理。但是由于资金流向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干扰,导致该项工程的实力,建设效率和资金利用效率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具体要点
2.1 植被修复
当前生态修复工程中最为使用广泛的方法就是植被修复,同时该方法所获得的生态修复效果也是最好的。再进行矿山生态植被修复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明确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勘察土壤和环境,通过科学的分析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植被来进行种植。同时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全方位考察矿山周围的土壤情况以及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来进行植被的种植。直接或覆土种植作为两种常见的植被种植方法,前者种植成本较低且相对简便。对于一些土壤资源肥沃的矿场区域则可以采取该方法来进行重视。
2.2 边坡稳定
由于部分矿山前期过度的开采,这也导致矿山边坡受到严重的破坏。这对于后续开采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开采现场的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边坡稳定性和过边坡来实现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来预防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需要对矿山周围的地质情况以及演变趋势进行科学的专业分析,同时与有关技术人才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性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和针对性的加固方案的制定。对于已经发生受损的山体分布区域进行全方位的勘察以及灾害类型的分类管理,此来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分级准备。
2.3 矿山土壤修复
确保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肥力、恢复土壤中动物种类作为矿山土壤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环节。前者需要确保矿山土壤中的微生物达到预期的标准,以此来有效保障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在该区域达到预期的成效。进一步避免矿山生态结构遭到后续环节的破坏。后者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改善土壤的整体结构,并且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动物分解后土壤肥力的增强。
三、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具体技术分析
3.1 植生槽技术
该项技术在矿山植被修复工程当中应用范围较广,项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进一步恢复和保护矿山原有生态面貌和加强修复工程的时效性。该项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设计要求来明确等高线位置以及将槽板设置在坡体当中,同时借助人工客土基质来有效提高边坡防护成效。工作人员在进行矿山生态修复植被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植被的生态特性以及矿山区域生态环境,所选择的植被必须要确保其能够较高的成活率以及良好的生态状况。要进一步确保人工植被群落能够在矿山区域进行有效的生长和维护,到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加强科学养护以及充分的融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以此来进一步增强生态功能的恢复效率以及坡面保护,水土价值等功能的改善。在该项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设置相应的排水渠道,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避免绿化工程受到雨水作用遭到破坏等先做好提前的准备。排水沟设置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以及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通过应用可靠的m7.5砂浆和砖设置排水沟的方法,来严格的进行排水沟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3.2 边坡稳定治理技术
边坡岩体由于受到过去企业过度开采而造成平衡性和稳定性下降,而产生的边坡失衡和变形,破坏,滑落等各种危害。为了进一步提高矿山边坡稳定性以及确保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有效落实,需要有关技术人员能够选择削坡处理等各种治理手段来进行边坡稳定性的增强。削坡处理主要是应用在边坡堆积体和岩体不稳定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填方压脚的治理手段主要应用在坡度较低的区域;地表排水主要是通过增强富水区域的边坡治理效果以及借助疏干排水、钻引水孔排水的方式来有效降低积水对于边坡的侵蚀和危害;钢筋混凝土支护和清除危岩等措施主要是应用于破碎带的治理,以此来有效降低地质构造对于边坡的危害;挡土墙治理技术主要是适用于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防止风力造成的小范围内的塌方现象。
3.3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作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部分,该环节的修复以及机制的改良是矿山废弃土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基础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在土壤改良方法的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将区域尾矿、废石、土壤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离,确保能够将可利用的资源与不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离后,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也有利于土壤的改良方式的开展。技术人员在将各种物质进行分离后采取化学和物理等方法来实现土壤的改良。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借助表土回填技术来实现土质的改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能够与矿场的工作人员做好提前的沟通交流,在正式开工前将0~60cm的土壤坡体并进行科学的储存,在采用表土回填技术时再进行运回和使用。结构良好且具有高养分,高水分且较多的微生物和微小动物群落等特征的表土,能够极快的增强污染修复的效率以及植被恢复的速度;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借助肥料和种植豆科植物来实现提高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氮磷钾等)。也可以通过少量多次的使用碳酸氢盐和石灰等方式来降低土壤酸性。通过使用硫酸氢盐和硫酸等物质来进一步改善土壤碱性环境;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种植先锋植物来有效改善客土或是覆土对于土壤的二次危害问题,不是也能够有效吸收土壤中所蕴含的污染物元素。
四、结束语
植生槽技术、边坡稳定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措施,是本文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所采取的可行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
[1]杨剑锋.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2(23):178-180.
[2]孙正坤.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以瑞昌市码头镇龟山矿山生态修复为例[J].世界有色金属,2020(15):183-184.
[3]于俊荣.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探析——以龙岩紫金山体育公园为例[J].福建建材,2020(05):94-96.
[4]王晶.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研究[J].山西农经,2019(22):75-76.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22.044.
[5]廖隆荣.探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9):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