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高中历史史料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探究

马晶

望奎县第一中学,黑龙江绥化,152100

摘要: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把“纯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而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既是为了应付应试的需要,也是“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汲取经验-自我调节-促进发展这个过程,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收获更多,帮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教学目标,积极设计史料阅读方面的相关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探究知识背后的历史情绪、情感,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学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探索的热爱,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阅读
DOI:10.12721/ccn.2022.1571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史料体现了学者研究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要素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视史料,并学会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技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逻辑。高中历史课堂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应当生动地展现史料,带领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及史料阅读的价值思考

从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过于僵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史料阅读训练等问题,这导致了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吸收历史知识,妨碍了学生追求更高、更深入的发展,也制约了高中历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部分受“应试”思想禁锢较严重的历史老师仍然采用“纯讲述”的教学方法,他们没有主动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解读和分析文本中的历史情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而不能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有一个独立而又深刻的理解,导致他们的学习方式看起来很有“效率”,但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掌握什么。

此外,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历史科目越来越重视教材类试题的设置,在对学生史料阅读能力的测试上,更多地侧重于课堂内外的拓展,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由理解转向了实际运用,从而促进了阅读、思考和能力的有效整合。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学生的史料阅读水平不高,那么就很难把历史课学好。史料阅读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学习鉴别资料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却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归纳;其次,过于重视文字的字面意义,忽视了材料的扩展、图表等信息,很难全面掌握;再次,只讲历史趣闻,而忽略了对历史规则的剖析和研究;又次,对历史的背景和基本事实一窍不通,也进行深入的思考,只知道依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解答。学生的记忆、理解、应用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史料阅读中产生心理偏差,造成错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史料阅读训练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是当务之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史料阅读训练的具体措施思考

2.1要理清知识脉络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按照课本的内容来梳理多样性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首先,目录阅读很重要。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目录进行阅读和解析,使学生能够根据主题的阅读来进行历史知识的整理、归纳。阅读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是指学生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因果,从而发现历史发展和变迁的关键点。

其次,任务阅读很重要。带着任务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困惑中进行理性地阅读。传统的历史教育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灌输知识”,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阅读问题,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阅读与思考,积极探索并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任务阅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2.2让课堂阅读更为丰富多彩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采取一系列的阅读方式,拓展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获得丰富学习的乐趣。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推理,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让他们自主去追求成为一个成功、有价值意义的人。由此可见,课堂拓展的历史资料要丰富多彩,历史研究教学活动也应当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的要求,在阅读环节中引进大量的历史资料,向学生播放珍贵的历史视频,展示一些历史图片,让学生可以获得更直观的学习体验;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历史名人的重要讲话,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课本剧编排和表演;也可以展示实物的图片和一些历史遗迹的资料。这样一来,历史的阅读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只靠文字来阅读了,而是可以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历史世界中去,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最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2.3创设历史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前,教师可将反映同一事件的多个历史故事进行整合,为学生全方位再现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注意通过史料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此外,教师还须让学生认真了解与探究史料的真实性,对此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经过进行客观的分析。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讲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教师可引入“虎门销烟”的图文或视频史料,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个年代。在视频构建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可向学生抛出问题:“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吗?”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还可引入曼彻斯特商会给英国政府呈文中的文字:“中国为英国制造业……勒索与禁阻。”这两段史料的运用,让学生进入到国内外两种场景中,使学生充分认识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史料不仅构建了场景,也促使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深入到本质,全面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起辩证思维。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历史教育的关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还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史料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史料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没有阅读,就无法深度学习。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地理解这一点,然后积极地把史料阅读训练融入到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并教导学生正确科学的史料阅读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金柱.历史教学中高中学生阅读训练的思考[J].学周刊,2021(30):53-54.

[2] 陈岚.高中历史史料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J].考试周刊,2021(A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