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现状和提升策略

​向巴拉珍

甘孜县民族中学校

摘要: 历史材料题是近些年出现在初中的考试题当中,历史材料题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点很多,考察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希望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材料阅读;能力提升;现状与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出现了历史材料的阅读题这一新的题型。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对此,教师应明确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1.初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的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转变,并且有部分教师不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导致在历史的课堂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历史材料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低沉,教学方式单一,使得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兴趣很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教师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落后,教师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对于历史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将阅读的内容讲述给学生,但是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感受,没有将历史材料让学生自主的去阅读,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几乎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没有学习历史材料阅读的动力和积极性,造成历史材料阅读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不透彻,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学习很吃力。

2.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方式不合理

在面对历史材料题的时候,部分学生会快速的将历史材料阅读完,然后去看问题时发现刚才的阅读基本没有价值和意义,还是会根据问题重新阅读历史材料,这样的答题方法浪费了宝贵的答题时间。还有的学生对历史材料中的问题,没有进行认真审题就开始作答,导致写出的答案与问题不符,没有把握主问题中的重要信息,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丢失了宝贵的分数。

3.初中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由于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刻板,在机上历史学生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内容,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在历史的课堂上不好好听课,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于历史知识的储备量匮乏,以至于在历史材料阅读中国分析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对于众多的历史知识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和主要人物分辨不清,记忆模糊,没有深刻的记忆和掌握,在分析历史材料时混淆历史知识点,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二、初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1.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的兴趣

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产生兴趣,就会自主进入到阅读的练习中。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财务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材料阅读产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材料阅读的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做好引导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一,鼓励合作学习。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划分小组,在小组同学的带动下,组内成员都会积极的投入到历史阅读学习中,自主的查阅资料,并对历史材料加以分析总结,调动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积极性,积极地探索阅读中的问题寻求答案。其二,分等级阅读。教室可以根据学生地学习水平和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等级、分层次的阅读。对于不同等级的学生阅读额的历史材料也会有所不同,思考的问题深度也会不同,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加成就感,并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三,创设有趣的阅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模拟历史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增加课堂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阅读,并加深对材料的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意识

在历史材料的阅读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据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因此应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去分析历史材料。例如在学习我国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应把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长征过程中的事迹以及长征的结果和意义进行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并且让学生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增加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历史的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局部的内容时了解历史的整体,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关联,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和结构。

3.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自主思考问题

在实际的历史材料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材料内容,找准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阅读的重点,或者为学生制造悬念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在实际的材料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的本质进行了解,然后设置相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应促使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探索答案,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深度阅读,并会对材料有独到的见解。教师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阅读中。

4.掌握历史材料中的关键句子

有些历史材料的篇幅很长,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因此通篇长度的话要找到阅读的重点,比如找出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子。例如提取历史材料中的时间点,历史背景等一些主要信息,还有的材料中会有一些词语可以间接的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该事件,把握阅读材料中的杀人比赛这一关键词,可以得知日本的野蛮行为令人愤恨。通过关键词让学生知道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把握阅读材料的阅读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6.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学习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会用到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会用在历史材料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将阅读材料进行对比,找到一些规律,还可以将不同的阶段的相似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并发表观点。通过对比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历史材料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间接的让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产生兴趣,提高历史的学习能力。例如在阅读关于“文景之治”的历史材料时,为了体现出汉文帝的勤俭治国政策,教师可以将秦始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肆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并将其装饰的富丽堂皇这样挥霍的做法与汉文帝的做法进行对比,汉文帝在修建陵墓时命令工人一切从简,不要做过多的装饰,更不能用金银等贵重物品进行装饰,用简单的瓦器即可,这样的勤俭皇帝自然难能得民心。还有秦始皇在位期间,还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设立残醋的刑罚,与汉文帝的做法大相径庭。通过明显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秦朝和汉朝的发展,明白秦朝为什么很快会灭亡,而汉朝的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结束语

在初中阅读历史材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的目的,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内容是会有什么困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练习,进而提高初中生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以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例[J].学周刊,2017(06):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