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与探索研究

杨佩花

彬州市炭店中心小学,陕西彬州,713500

摘要: 阅读,是传承文明、传承思想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帮助一个人健全人格、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大力度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文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和课堂实际教学的融合和应用进行了探讨,期望为改善语文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DOI:10.12721/ccn.2021.1570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发展语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在一般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包含了更多富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话题,将文化知识与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故事相结合, 便于学生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融合点,将其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概述

在人们的认识中,课外阅读一般来说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因此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单纯地阅读、浏览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其实不然,这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片面性理解,从客观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历史类、艺术类、科普类等各种学科和各种类型的著作阅读。

从字面上理解,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内进行的阅读,可以是科普性的百科内容。由于我国课堂教学的性质是教师引导型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而课外阅读则缺少这样一个引导者,需要学生自己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思考。课外阅读是学生在非课堂时间进行的对于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虽然没有老师的引导教学,但由于其内容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科普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正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适应时代性的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背景, 将自己变为学生思维引导者和发展促进者。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虽然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 但由于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仍有待提高。

三、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知识架构更为简单,更适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模式[2]。与此同时,还有着鲜明的颜色对比和以生活为原型的故事,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拓宽学生知识来源渠道,提升学习效率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了解更多的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有很多,在网络中,学生可以从各类门户网站获取课外阅读材料。大部分课外阅读材料都具有科普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一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融入课外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效也有重要意义。

四、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课外阅读具有融趣味性与科普性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更受学生欢迎,因此当前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小学各类科目教学的趋势。如何有效地将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观念较为传统、课时安排少等不利因素,但不可否认, 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必然要求,对于授课方式进行创新改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与课堂授课相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健康成长。

1.教师带动课外阅读氛围

要想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授课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这一改革目标,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和对于学生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框架正处在构建的过程当中,老师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相对权威的存在,老师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这样的认知情况下,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需要通过教师来完成课外阅读氛围的带动。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建讨论组来带动课外阅读氛围。可以让学生自行通过小组组队选择想要研究和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同时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于各个小组研究的内容进行帮助与指导。通过对于班级内学生课外阅读氛围营造和带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2、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

课外阅读在课程构建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学校与老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教师可以专门设置“阅读之星”“小百科”等奖项或荣誉,通过竞争和评比促进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关注度和积极性。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心理需求和受教育教育程度等都较差,这也导致语文课堂中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费力,学生也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不仅要与课堂教学融合,同时也应该深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从学校层面出发, 学校可以丰富的图书资源,如设立图书角、开放式阅览室、图书馆等,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教师层面出发,教师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思维,认识到学生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深入领略中外传统书籍中的思想和意蕴,进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从家庭层面来说,应该大力倡导家庭阅读,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阅读或监督孩子阅读,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

同时,学校和社会可以落实分级阅读制度,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习惯等,为他们有针对性的推荐书目,全面为学习者课外阅读提供保障。分级阅读制度落实的主体可以是公共图书馆,适当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确保分级制度的科学性、客观性,公共图书馆可以设立明确的分级阅读阅览室。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 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督促和监督,如果发现学生正在阅读一些低俗趣味的课外书籍或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时,要及时给予提醒,避免学生养成错误的阅读习惯。

结语: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应通过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群.课外读物选择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

[3] 南一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家庭影响因素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