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试析初中历史生活化拓展课程教学研究

郭纪勇

介休市张兰镇第一初级中学校,032000

摘要: 以生活为基础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它不仅是对教材和课堂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还可以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障碍点、空白点进行补充、丰富和完善。在生命教育视野中,初中历史拓展课程的建构应具有时代性、差异性、基础性、选择性等多个特点。只有以生活为基础的拓展型历史课程,才能对学生的精神空间进行拓展,才能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生活教育;拓展型课程
DOI:10.12721/ccn.2023.1570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历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从历史中感悟智慧、生成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历史课程对学生个人和全人类之间的情感联系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全人类发展过程的作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观照,并且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中。基于生命视野的初中历史拓展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立足“地域”,打造“乡土味”的拓展型课程

历史课程不仅仅包括国家课程,更包括地方性课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时空观念,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尤其是要观照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切近的历史课程资源。初中历史教学立足地域,拓展、延伸、补充相关的课程资源,合理选用、呈现乡土资源,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时,借助丰富的史料,学生可以认识到,近代化不仅仅包括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更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其中,尤以后者的近代化最为关键。可见,发掘地域性的课程资源,能有效打造富有乡土味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这种基于地域的拓展型课程,更富有亲和力,更能增进历史与学生的亲近感。

立足地域特色,打造富有乡土味的拓展性课程,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因为,地域不仅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历史学的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特色及其关系,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二、立足“场域”,打造“素养味”的拓展型课程

历史教学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所谓唯物史观,就是要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和思想条件等来方面说明相关的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我们应当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将历史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场域之中,从生活世界的立场加以考察,就能超越对历史的主观判断。因此,教师不仅要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场域之中进行考察,同时还要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教学“秦统一中国”这一部分内容时,如果只是用教材中的概括性的语言诸如“秦灭六国”“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系列性措施”来描述这一过程,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收相关的信息。相反,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置于历史场域之中,学生就能对这一历史进程有深入的理解。以“修筑长城”为例,教材中仅有“(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寥寥数语,为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解读“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冲突。这样,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长城是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象征,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上的长城,中华民族才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可见,对相关内容的补充、拓展,能够培育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

立足历史场域,能够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做出深入的分析。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视角去分析、归纳、论证历史观念、结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能培育学生的历史认知素养,能有效助推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立足“国情”,打造“情怀味”的拓展型课程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总情况和总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立足地域、场域对历史进行考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立足国情进行考察。初中生阅历有限,往往对国情知之甚少,导致对一些有关国情的历史事件认识比较肤浅、模糊、似懂非懂。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具体的国情,积极拓展、延伸相关的课程内容,打造富有家国情怀味的课程。

例如,教学“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新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同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的认识也比较肤浅。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为什么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为什么没能和西方某些国家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让他们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开启民智、解放思想,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而五四运动则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干部基础,并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样,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就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不仅表现为“新文化”“新思想”,而且表现为“新政党”“新道路”。如此,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对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可见,立足国情,可以打造富有“家国情怀味”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

立足国情,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全面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探寻历史的真相。教师要从历史本身出发,去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找到引发思辨的具有枢纽性质的历史事件,从而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发散学生的历史想象。

结语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历史教材、历史课堂之外,开发“第二教材”,开辟“第二课堂”,以作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基于生活教育视域,历史教学应选择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障碍点、空白点、发展点等进行拓展延伸。同时,对历史课程的拓展,要遵循时代性、多样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要充分观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始终围绕历史教学目标,在有效性上下功夫、做文章。

参考文献

[1]赖炳贵.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4):194-196.

[2]陈才文.立足思维导图,提升历史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4):2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