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机电工程中的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研究

孟凡斌1 朱灵子2

1.山东省潍坊市,261000;2.山东省青岛市,266000

摘要: 本文综述了机电工程领域中的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进展与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行业背景与国家发展方向;然后通过分析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重要性、目前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应用与发展重点等方面,展现出这两类技术对促进机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最后,强调新能源与节能技术融合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推广,是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提高机电系统能效,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机电工程;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可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4.157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在机电工程中的创新与应用,关系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与生产方式转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为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机电工程领域,这两大类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其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1、改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一方面先因地质储量枯竭,加之高强度开采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另一方面高耗能低效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导致污染排放过量。显然,推广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这类技术可以提高资源能量转换效率,实现更清洁高效的生产方式;同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轻碳排放压力。

2、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这类技术的引入不仅可直接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更能通过提高产品和工艺的绿色低碳化水平,推动工业实现绿色转型。这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3、增强系统安全性与经济性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技术,也将显著提升机电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效益。一方面,实现多种清洁能源并网与互补应用,构建智能微电网等新型系统结构,将使电力等重要能源供给更加稳定可靠,有效防范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对电网系统的冲击风险,保障重要负荷用户和公共设施的用能需求。这增强了系统抗风险的安全性与弹性。另一方面,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最大限度发掘潜在节能空间,直接减少能源消耗与运行成本。智能微电网等技术也可实现更经济高效的用能方式。这些都将显著提升机电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总的看,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广,使机电系统向更高水平的质量、效益、效率与安全迈进。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研究与应用的主要内容

1、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利用

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的次世代主力能源,其转换效率的提升与规模化利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密度大幅提高,开发利用的质量不断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在稳步增加。这些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集中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当前我国风电全年发电量已超过30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超过2亿千瓦。“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装机还将再增加4亿千瓦。这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先进节能电机、变频调速等关键技术

电机作为工业领域能源的重要消耗设备,其节能技术创新尤为重要。高效电机可以显著减少能源损耗。与此同时,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也可根据工况变化实时优化机组运行状态,充分发掘节能潜力。当前,在提高电机本体效率的基础上,这些技术还在向高档数控制、高可靠性方向升级。

3、智能微电网与多能互补技术

智能微电网技术通过先进的监控与管理系统,实现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及重要负荷的优化调度与协调控制。这可按需平衡多种随机性强的微观能源,实现高效经济的互补组合利用。当前研究重点包括提高新能源接入水平与控制精度、增加系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等。预计到2025年,智能微电网与多微电网协调运行的核心控制技术将实现重要突破。届时可实现电、冷、热多能耦合与优化配置,还可根据负荷需求变化实时调配各类分布式能源,大幅提高总体能源利用效率,并增强对极端情况的适应性,实现基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这种多能互补与协同的新型能源系统,是工业与建筑能源革命的重要特征。

三、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1、提升系统转换效率与控制精度

未来的研发还将继续关注新能源技术自身的转换效率提升,使之能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可利用的电力或机械能。这方面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的典型技术路线包括进一步提高涡轮传动效率、优化机翼设计、增强材料抗风载能力等。此外,在系统层面构建精细的发电预测与控制平台,设计先进的最大功率追踪算法,也是未来提升新能源并网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节能技术领域也将持续深入开展适应主要工业部门和重要设备的专项研发,使之向着更高效率的方向升级创新。这包括高档数控、高效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在钢铁冶炼、石化、水泥等耗能行业中的定制化应用。同时加强节能技术与工艺、设备的深度融合,使之真正嵌入并改造生产工艺体系,发挥系统层面的节能作用。

2、扩大规模化应用与市场渗透

当前,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但从应对能源结构约束和碳排放压力的需要来看,其市场渗透率与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有望达20%以上。这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化集中开发,构建大型风电基地、光伏电站等。同时应大力培育应用市场,鼓励地方通过配套政策引导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采暖、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利用。这将形成数万亿级的规模化市场,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壮大。节能技术方面也将大力实施市场拉动战略。一方面,国家层面将进一步出台市场化的能效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大节能技术投入和更新改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通过严格的节能考核、奖补机制,强力推动技术应用。到2025年,先进节能技术有望在钢铁冶炼、石化等重点行业完成近80%的覆盖更新。届时全社会单位GDP能耗还将下降18%以上。

3、强化技术融合与创新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多领域技术快速涌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正处在深度融合突破的历史机遇期。比如风力发电机组可与先进复合材料、防腐蚀涂料的应用实现轻量化与寿命延长;太阳能电池也在努力与柔性显示技术实现一体化;而各类热电直效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等都在不断涌现,为多能互补系统提供了更多选择。这预示着未来会出现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方向与模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应向系统优化方向演化。如实现带储新能源系统的智能负荷平衡与预测控制;构建涵盖能源获取、转换、存储、调度等全过程的“源一网-荷-储”一体化的超级智能微电网;实现工业过程内部多种低品位余能的回收互补利用等。这些都意味着,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正迎来融合创新的春天。

结束语:机电系统作为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的重要能源转换与服务平台,其能源利用效率与清洁化水平事关国计民生。发展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推进机电系统持续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依靠科技和政策双轮驱动,推动这些绿色低碳技术向规模化市场应用拓展,助力工业强国与美丽中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潘计言.机电工程中的节能控制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8):134-135.

[2]李泽强,邹世豪,孟小威等.新能源产业超大规模低湿度厂房复杂机电工程低碳快速精益建造关键技术[J].安装,2022(S1):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