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构建“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有机且有逻辑性的知识链条。首先,教师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衍生出下一个相关问题,进而扩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利用这种“问题链”的方式,可以将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一、“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分析
首先,“问题链”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探索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后故事。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问题链”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信息、进行推理等一系列思考活动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同时,“问题链”设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考水平。
此外,“问题链”设计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问题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拓宽自己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种合作与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协作能力。
最后,“问题链”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结构。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将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样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总结归纳。同时,“问题链”设计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问题链”设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一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例
(一)创设引入式的“问题链”
导入问题这一方法的使用是历史教师为了引入课本新知识而创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减轻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压力和紧张感。所以历史教师在抛出问题时要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尽量利用一些带有逻辑感的问题场景和以前学过的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历史学习道路。
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历史教师首先需要借助多媒体技能向学生展示战争图片中,学生应该注视着那些表现出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侵略的场景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牺牲和损失。通过观察这些照片,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艰难与坚持,并从中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在展示完图片后,历史教师接着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例如:“在这些战争图片中,你们看到了哪些激励人心的场景?”或者“你们觉得中国人民是如何坚定地抵抗侵略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历史教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对国家精神的感悟。同时,这也给予学生们展示他们个人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式的“问题链”
历史教师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调节课堂氛围,比方说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画、历史资料、历史影视等给学生创建真实有效的历史场景,争取让历史的场景能够重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自主融入到学习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
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去网上搜索有关的小故事给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讲述一位普通农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勇敢地参加抗战并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或者可以选取一位医生或护士在战场上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故事,以此来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寻找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样的故事和资源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激发他们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利用这样的历史场景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问题链”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高效使用。
(三)尊重教学主体,精心设计“问题链”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链”的完成中发挥出主体作用,“问题链”的应用才能更有效。从“问题链”设计及应用与教学主体的落实关系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逻辑是一致的,生本理念需要渗透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中,才能得到体现,而“问题链”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之一。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问题链”,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比如,在教学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内容时,在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抗战时期团结一致与坚决抵抗侵略者的?这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的了解,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个问题与当今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中国在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增长历史和社会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问题链”在教学中起到了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讨论和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
(四)渗透生本理念,抓取“问题链”核心
“问题”与“链”组成了“问题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足,历史学习能力也有待提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知识和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问题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之处结合起来,设计成“问题链”,驱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并得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内容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来引导学生:为什么中华民族要进行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面临了哪些主要困境和挑战?抗日战争中,有哪些著名的战役和事件?请简要介绍一下。你认为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问题链”,教师旨在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思考和理解,促使他们逐步研究和掌握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原因、背景和重要事件,深入认识这段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和意义。同时,这种“问题链”的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
(五)综合分析拓展,形成系统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综合就是将某一课的知识中的多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的方法。分析就是对某一课中复杂的知识,解析成为多个简单的知识点,再进行分别研究的思维方法。历史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整体与部分的结合十分重要。在“问题链”的核心抓取中,也要以此为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做出综合分析,促进系统化思维的形成。
比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来抓取“问题链”核心的。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背景和历史意义,培养他们对于抗战史实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教师将注意力转向“问题链”的核心,即如何有效地传递抗战精神和教育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其内心的挣扎、牺牲和坚忍不拔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借此引发深刻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应该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抗战时期面临的困境和战略决策,并探讨当代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和应对之道。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思考与反思这段历史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结语:
总之,“问题链”设计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运用“问题链”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有趣和有效的历史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马元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 2023(21):9-11.
[2] 陈俊宇.学·思·疑·问——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知识窗,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