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超声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杨宇超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超声科,北京,101300

摘要: 目的:将超声在胆囊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我院2018年10月份至2019年10月份收治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60例,根据收治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超声检查,将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检查联合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从而为患者后续临床治疗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超声检查;CT增强扫描;胆囊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胆囊隆起性病变作为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其是指人体胆囊壁局限性向腔内隆起样病灶,从而引发该病。由于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仅自觉右上腹部出现疼痛感,或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极易被忽视。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剧引发感染、胆囊结石等病症的危险性,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均可造成一定威胁[1-2],为进一步保障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临床中应采用科学、安全的检查方式对其进行诊断。本文主要将超声检查联合CT增强扫描应用在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0月份至2019年10月份收治的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并根据收治时间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8.63±11.07)岁,病情分布:胆固醇性息肉24例、炎性息肉6例。观察组患者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72±10.98)岁,病情分布:胆固醇性息肉23例、炎性息肉7例。两组患者均已经病理检查证实,且临床病例资料不存在明显差距(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检查前常规禁食12h以上,采用上海博钰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飞利浦16排螺旋CT(Brilliance16)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平扫,平扫完毕后,采用碘帕醇对其肘部行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5ml/s,并对其动脉期与门脉期进行扫描。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超声检查:检查前常规禁食10h,采用GE L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3.5-5MHz。对其胆囊展开不同切面检查,并对其病变形态、面积、回声及部位进行记录,记录完毕后,测量相关阻力指数。

1.3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

1.4疗效评价:将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n,(%)]

7.png

3. 讨论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使胆囊隆起性病变发病率明显增加,胆囊隆起性病变分主要分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其是指人体胆囊壁厚度增加或向腔内出现隆起的软组织病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3-4]。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相关特异性,往往会被患者忽视,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会增加患者生理疼痛感及引发胆囊癌的危险性,更是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对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一定影响[5]。因此,临床中应采用相关检查方式,来辅助医生确诊,以确定总体治疗方案,并最大程度防止漏诊、误诊事件发生。

CT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作为临床中广泛应用的诊断措施,CT增强扫描是在普通CT扫描的基础上,采用含碘造影剂,注入患者静脉中,以确保其血液内碘含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使病灶部位更为直观、清晰地显示。相对于普通CT检查来说,CT增强扫描可增加病变组织及周边组织间的密度,对于面积较小的病灶也可有效检出,且病灶定性能力增高,对于多种疾病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此种检查方式对于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有限,且CT增强扫描极易因患者其他脏器因生理活动所形成的伪迹而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总体诊断准确性。

超声检查则是采用弱超声波对人体病灶部位进行照射,并将组织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此种检查方式对人体不会造成损伤,可对患者病灶部位图像进行动态观察,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连续多次进行检查。近年来,对于疑似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临床中多应用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来进行诊断,以进一步提高总体诊断准确性。在本文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炎性息肉诊断准确率为85.71%,胆固醇息肉诊断准确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79.17%,差异显著(P<0.05)。这足以说明,将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应用在胆囊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是切实可行的,可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后续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患者来说,临床可对其采用CT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来进行诊断,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出现漏诊、误诊事件。

参考文献

[1]赵文艳, 吕晓利. 胆囊壁隆起性病变的B超诊断探讨[J]. 2016, 22(4):149-150.

[2]石柳,汤建华,温建军,何巧珍.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6):100-101.

[3]颜特, 戴东. 探讨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治进展[J]. 医学信息, 2016, 29(5):22-23.

[4]荆晓娟, 龙晓奇.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 2016, 32(17):2724-2726.

[5]李红梅,蔡忠凤,冯琴.胆囊小隆起病变的临床与超声图像特征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0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