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许雄英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十小学,554309

摘要: 从小学生这一群体的情况看,他们通常欠缺足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面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极易产生懈怠及排斥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帮助他们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帮助小学生养成热爱数学知识兴趣的重要性。通过教学过程当中的持续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并非仅仅是让卷面分数看起来更好,还能够让其借助习得的数学知识实现对现实问题的求解,并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使其思维变得开放、缜密。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对自身教学方法的调整,以确保在课堂教学当中采取的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DOI:10.12721/ccn.2021.15711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小学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现状

小学生如若未能掌握正确学习数学知识的法门,便会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困惑。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坚持教改,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相关性,由此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数学知识的学习同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为数学知识带有明显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一个教学要点,即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立足于对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并以此为中心设计和选择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发现契合自身数学知识学情的学习方法。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情境,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主动学习。教师首先应当着手解决的是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之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致,主要是授课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且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大包大揽也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乐趣。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通过营造特定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境,使学生可以在情境的影响及作用下生成积极情绪,从而打开自身的思路,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身独特的解题思路,这样就能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切实的保障。举例而言,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分类与整理”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让你们运用分类与整理的知识来整理一下书包,你打算怎样整理?”这是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这个情境能够使学生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自己所学内容展开分析,理论结合实际,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多说,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通常是直接解题,很少将思维直观化、可视化,这就导致一些学生解题错误,一些学生则没有思路。为此,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表达入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也会更加积极、活跃。即便是一些没有思路的题目,学生通过说条件、说想法,也能多一些解答的方向。不仅解题需要表达,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多提问,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加强对数学习题解题策略的回顾及反思

小学生通常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归纳、概括以及反思能力。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次带领学生解题之后,应当组织学生对解题过程加以系统的分析和回顾,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步与提高。尤其需要教师把握好的一个要点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获得结果,而是应当在这一过程之中达成对自身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全面养成。通过组织学生对数学习题的解题策略加以回顾及反思,在复盘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发现自身在习题求解过程中存在哪些考虑不周详或者存在纰漏的地方,进而能够在下一次解题时杜绝和规避。

(四)鼓励小学生多动手操作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通常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动手实操的方式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有效认知。举例而言,做加法题和减法题的时候,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刚刚接触加减法,无法理解加减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为了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强化了感官认识,懂得了加法、减法的实际内涵,也了解了加减之中的数量关系,强化了对加减法的深入认知。

(五)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确保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为薄弱,教师应当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其展开对数学知识的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身处于一个学习小组之中,彼此间将会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带动,每个学生都会感受到来自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自身的无形压力,学生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对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中。

三、结语

以上从小学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现状入手,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作为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转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顾雯婷.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1).

[2]曹春琴.提高小学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

[3]庄迎春.让“说”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金钥匙——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J].新智慧,2020(9).李瑛瑛.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