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我国技师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技师学院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对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只有一小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而且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加强对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双高计划”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对接行业标准的必要性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行业标准是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规范,也是职业教育的依据和准则。例如,在机械加工专业教学中,需要根据行业标准来制定相关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加速的关键时期。从企业层面来看,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在这一时期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技能水平、专业素养高的劳动者作为支撑。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劳动者。
从技工院校层面来看,机械类专业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传统制造业亟待升级改造,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从技工院校层面来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技工人才队伍,就必须主动融入行业标准来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机械类行业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水平。传统的机械类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0号)文件精神,机械类专业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根据“双高计划”建设要求,技师学院要加大机械类专业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对接,加强机械类专业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融入现代制造体系建设。深化机械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智能制造岗位所需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合理、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定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及核心职业能力框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确定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方案。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4.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
在技师学院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对接研究中,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涉及到对机械行业不同岗位所需技能、知识和态度的深度理解,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精准定位和有效培养。
首先,机械类专业涵盖了广泛的岗位,如机械设计、生产制造、设备维护、质量管理等。每个岗位都有其特定的职业能力要求。例如,机械设计师需要具备创新思维,熟练运用CAD软件,理解材料力学和结构设计;生产制造人员则需掌握机械加工工艺,具备一定的设备操作和安全知识;设备维护人员需具备故障诊断和维修技能,了解自动化和PLC控制;质量管理工程师则需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具备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制造、工业4.0等新趋势对机械类岗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编程技能、物联网技术应用、数据分析能力等已成为现代机械工程师必备的技能。因此,技师学院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新兴技术的融入,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再者,除了专业技能,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也是机械行业高度重视的素质。这些软技能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小组项目、模拟工作情境等方式进行实践训练。
5.对接措施及实施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专业设置的调整,确保课程覆盖了机械行业的关键岗位和技能需求。我们引入了最新的行业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规范和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性。
评价方式的改革同样重要。我们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引入了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行业专家的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更接近于实际工作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施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也有所提升。企业反馈,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行业的合作,定期更新课程内容,以保持与行业标准的同步,同时,我们也计划对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的对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调整和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6.结语
技师学院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与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揭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联系,以及专业教育对人才质量的决定性影响。通过深入剖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我们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对接路径。实施的对接措施,如课程内容的更新、实践教学的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化,已经显示出积极的实施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阳.面向大工程的机械类专业实训体系建设对策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17):92-94.
2.袁野.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2.
3.孙宏洁.“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2):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