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职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策略研究

石娟

​山西省经贸学校,030000

摘要: 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历史课程不仅是学生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在中职历史课程中深入挖掘并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滋养源泉,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致力于探索中职历史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更多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的新时代青年。通过深入剖析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本文力图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融合方案,为中职历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 中职历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合;策略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10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

历史课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职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英雄人物和爱国事迹,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些思政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瑰宝。通过挖掘和传授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者。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素质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现实的镜鉴。中职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还包括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高尚品德,学生可以受到熏陶和感染,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通过融合思政元素,历史课程能够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职历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炼思政元素

教师需要深入研读中职历史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历史事实、人物事迹和时代背景,从中提炼出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元素。这些元素可能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通过深入挖掘,教师可以发现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撑。在教授“中国近代史”时,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四运动”章节。不仅讲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壮观场面,更着重提炼出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介绍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的思想与行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些思政元素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为学生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情感与思想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改革开放”教学为例,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深圳速度”的创业场景。学生分组扮演企业家、政府官员、普通工人等角色,通过讨论决策、解决问题,体验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与成就。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更深刻理解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开放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力量。

(三)构建评价体系,促进思政元素的有效落实

为了确保思政元素在历史课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师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思维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期末考核等),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促使学生不仅关注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视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例如,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教学中,教师构建了包含“思想汇报”环节的评价体系。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反思从维新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过程中,哪些思想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并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思想。通过批改“思想汇报”,教师不仅评估了学生的历史理解力,还考察了他们的思政素养。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有效落实了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历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系等策略,我们能够有效促进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策略,让中职历史课程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07):85-91.

[2]曹晓萌.专门史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技巧——以“中国建筑史”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55-56.

[3]张晓婧,宋泽芮.中国共产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百年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南京社会科学,2021(06):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