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李谟庚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碾子初级中学,723603

摘要: 科技的发展让信息技术进入各行各业,这也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要积极融入信息技术,以此提升教育的先进性、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以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3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这为教师在新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纵观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率并不高,究其根源,或是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或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浅尝辄止。为此,通过查阅资料以及总结经验,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并就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展开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导入与授课

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抓住课堂导入环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导入质量,使学生从课下嬉戏状态转为课堂学习状态,并使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当按照课本内容进行导入,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在视频里,诸葛亮须发斑白,伏案撰写《出师表》,以表忠心并劝诫蜀汉后主应当举贤任能、善用贤臣。通过课堂导入视频,教师成功塑造出一个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形象,使诸葛亮千古名相的形象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课堂导入以后,教师可以给出以下教学目标:1.朗读《出师表》全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义,标注重点字词;2.了解“表”这一写作文体,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主张;3.尝试通过合作探究、互动讨论等方式分析《出师表》的主旨大意;4.分析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并谈一谈这些精神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不难发现,目标1和目标2将重点放在知识层面,让学生了解《出师表》的生字生词,并了解“表”这种文体的概念,而目标3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和互动交流的方法,增强其探究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目标4则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教师在课堂导入结束以后直接给出教学目标,趁着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索课本知识。在对《出师表》的授课期间,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段落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频。例如,在讲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遂许先帝以驱驰”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视频片段,并搭配诸葛亮的《梁父吟》,在视频中,青年诸葛亮躬耕陇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由于正值青年,此时的诸葛亮丰神俊朗、容貌甚伟,而在课堂导入环节的视频中,诸葛亮却是须发斑白、垂垂老矣的形象。教师利用两段视频形成对比,更加突出诸葛亮为国为民、劳心劳德的忠诚和奉献品质。总的来说,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能够帮助学生察觉诸葛亮的变化,感受诸葛亮身上的高贵品质。同时,由于教师塑造了丰满、立体的诸葛亮形象,学生也能更为顺利地理解《出师表》一文所蕴含的感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使学生在教学期间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教学是初中阶段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尤其是在语文这种语言类学科中,更是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在学习现代诗词时,由于诗词相对简短,描述更为简洁,而学生阅历尚浅,无法对简洁的诗词描述形成正确认知,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可能无法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者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仅凭课文中的描述,学生很难对雪景形成真切的感受,尤其是对于南方学生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更是难以想象诗词描述的场景。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以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词句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在教学图片和视频的帮助下,学生看见覆满雪花的山脉就像一条条银蛇,高原上的丘陵就像一头头白象,在大雪纷飞、天地皆白的景色中感受诗词魅力,更加直观地理解诗词所描述的景色。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教师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尝试分析诗词所用的手法,以及利用这些手法的好处;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3.感受毛主席在诗词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把握这种情感的本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运用了景色描写、抒情以及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毛主席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赞扬无产阶级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这本质上是对祖国河山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毛主席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尤其是利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形成对比,褒扬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不难发现,在《沁园春·雪》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能够帮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宏伟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而后由诗词的上阕过渡至下阕,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带领他们分析毛主席所表达的情感。总体而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首先利用自然景色帮助学生领略祖国大地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而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下阕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毛主席对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赞扬。

三、合理设计语文作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将语文作业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信息素养,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搜索、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而且在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完成语文作业以后,学生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学习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会激励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丰富语文作业的类型。例如,教师布置阅读类作业,鼓励学生借助网络阅读电子书,并坚持每天阅读15—20分钟,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和写作素材。在阅读电子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而且积累作文素材有助于学生提升其写作水平。再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作业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作业思路,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有效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当学生遇到作业难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寻求帮助,在课后时间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语文作业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尤其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手段、锻炼学生思维等。在新时代下,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深耕,找出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并运用信息技术去弥补,以此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构建初中语文教学新生态。

参考文献:

[1]陈同文.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路径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8):70-72.

[2]陈继玲.信息技术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23(1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