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关于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

宗芳奇

吴起县水土保持监督站,陕西省延安市,717600

摘要: 水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其极其重要的资源,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是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效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此,本文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研究,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生态环境保护
DOI:10.12721/ccn.2021.15701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水土流失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受到风力、重力、水力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或由于植被遭受到人为毁坏,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降低、水土资源遭到破坏的得现象。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基础。

2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关键在于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运用树冠对雨水进行截流、利用根系保持土壤和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通过树木根系对土壤加固作用和植被对土壤的覆盖,起到防风固沙、蓄水及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实现对水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森林和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及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恶劣天气的情况非常少。因此,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能增加土壤对于水的下渗和汉阳效果,将地面径流通过植被根系的渗透作用逐步转化为地下径流,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及调节径流拦蓄能力,延长河流的汇流时间并有效削减洪峰流量,抑制河流水位的暴涨暴跌,防止发生干旱灾害[1]。同时,土壤蓄水能力的增加可进一步促进植被的生长,在水土资源流水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可有效减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壤沙化、荒漠化、盐碱化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能有效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2.2 有利于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农田及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保护森林植被并有效增加森林植被的覆盖率,积极开展林地、草原和植被建设与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中低和破坏草原植被行为,能够促进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森林植被、土壤微生物发育生长环境,有利于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全面有效开展[2]。同时,由于森林、草原、植被的覆盖率增加,能够净化和调节空气质量,调节地表水径流量,减少或消除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的增加,还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生息繁衍,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3 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措施

3.1 强化对水土流失治理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

发生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所诱发的水土流失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加强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必须从源头入手,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开展水土资源保护讲座、发放宣传单及开展水土资源保护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对人类开展加强水土资源保护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的水土资源保护意识,减少或消除由于人为破坏因素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好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

3.2 因地制宜的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针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制定治理规划并有效开展治理工作。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提升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对基本农田、道路、村屯、山地、水域、森林植被及草原等进行综合治理,治理过程中要采取农业手段、工程手段、生物手段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和平衡发展。加大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对地表径流进行有效拦蓄,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3]。对于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主要应修建蓄水池、引水泉及旱井集雨工程,这样既能保证天然水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利用,又能极大地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3.3 优化造林促进植被的恢复

对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恢复被认为破坏的植被是基础性工程,也是实现水土流失有效治理的关键性措施。恢复植被,可种植具备较强的耐旱性能、沙生性能、喜钙性能并能够在荒化和沙漠化良好生长的先锋植物,以促进被毁植被的快速恢复。对于植物品种的选择,应适合本地气候、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生长并具有发达的根系、强大的固土能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优化造林措施,应科学选择树木品种。优化造林季节和造林方式,在造林过程中,可采取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分植造林相结合,局部整地与全面整地相结合的原则,在造林前整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气象因素和降水规律,有效抓住最佳时间科学合理的整地,对于干旱地区而言应提前两个季节整治造林用地,确保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使水土流失能够得到有效和彻底治理,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并且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水土流失不仅可以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诱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及沙尘暴等严重的地质和气象灾害,而且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水土流失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现象就会变得愈加严重,危害因更大。因此,必须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措施,建立水土资源保护监察机制,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力争做到早治理和科学治理,因地制宜,制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梅.关于水土流失治理方法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38(20):252.

[2]翁伯琦,王义祥,张伟利 等.强化防控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思路及对策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3(11):1063-1071.

[3]王福振.新生态环境下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2):196-197.

[4]范春湘.水土流失治理的林业技术对策实践研究[J].绿色科技,2018(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