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媒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应用亮点与发展期待

包睿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社,510000

摘要: 乡村振兴的大逻辑是产业要振兴。但目前乡村产业仍面临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加强引导、推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和终端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出现后,凭借传播范围广、发布时效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的特点,成为为乡村产业提供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媒介,尤其是疫情期间,短视频、直播、小程序等新媒体依靠呈现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现场感强、互动频繁、音画视听三维一体等优势,迅速拉近了老百姓与乡村产业的距离,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媒体;乡村产业;乡村振兴;直播;短视频
DOI:10.12721/ccn.2021.15892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新媒体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媒介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产业。但其涵盖一二三产业,不仅贯通产加销服,还融合农文旅教,内容覆盖范围广,专业技能学问深,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还是领域专家都很难三言两语概括其要义。新媒体的出现则为乡村产业的政策宣传、案例推介提供了新的平台,其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农业资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参与创作,让不精通咬文嚼字的农民群体找到了短平快的信息输出口,一些农民自媒体人更是通过优质的内容创作成为乡村网红,甚至成为农村地区的特殊意见领袖,影响巨大。可见新媒体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媒介。

二、新媒体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应用实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新媒体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应用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让广大乡村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双促进,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一)新媒体帮乡村特产走出滞销困境

作为鱼米之乡的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的莲藕、小龙虾等优质农产品一度被困在田间地头,面临销售难题。4月初,央视新闻发起“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央视主播和淘宝带货达人连麦直播的方式,推介包括热干面、莲藕汤、茶叶在内的湖北特色农副产品,累计消化约4000万斤农副产品[1],为湖北带货总额超过亿元。

同样利用新媒体解决一些地区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现象的还有今年大火的市长、县长直播带货。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网络直播促进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跨界合作、优势互补,让偏远贫困地区产品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有市长、县长的身份加持,有官方名誉背书,不仅让消费者下起单来更放心[2],直接促进本地产品销售,同时还具有带头复工复产提振市场信心的象征意义,为特殊时期的乡村产业振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心剂”。

(二)新媒体预热乡村休闲旅游

今年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遭受较大冲击。面对疫情防控、客流受限和经营生存的多重压力,一些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主动出击,借助各地陆续出台的支持政策,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更新旅游路线和景点的美图美片美文,办“云展”“云游”,带游客过足眼瘾,甚至推出预约路线、预定门票等服务,预热乡村休闲旅游。

多地政府还开发出移动端APP、小程序,为消费者新增查询、浏览、收藏甚至一键下单的体验。例如江苏省开发了“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游APP平台,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乡村休闲旅游资讯平台,并与农产品电商有机融合,有游有购。广东省也推出“粤休闲农业”小程序,游客可在手机端一键查看广东省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精品路线和乡村特色产品等,为出行提供全面参考。

(三)新媒体拓宽创业就业渠道

95后姑娘郑玲娟结束打工返回老家,靠直播养鸡捡鸡蛋一年能挣六十万元;在工地上受过伤的朱付军返乡后做起泥塑,摇身变成“泥巴哥”,用镜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姑娘“迷藏卓玛”通过展现乡村风光,农村风俗吸引超200万人关注,甚至带动上百户贫困户增收......这些乡村网红将短视频和直播当作“新农具”,不仅实现自身增收,作为农村关键意见的领袖,借助其个性化 IP 和品牌效应,在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输送过程中,可实现更大幅度的流量变现,引入社会资本,激活乡村创业,吸引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加入。乡村网红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3],也为疫情后如何进一步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提供参考。

(四)新媒体延伸企业产业链

针对疫情下一二产经营者收益下滑,农产品流通受限引发的行业困境,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及时开设了一系列“乡产云课堂”直播公益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农产品加工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与企业和网友互动,为科企间精准对接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供思路,据悉讲座后企业向科研单位咨询量一度达到往年同期的4倍。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新媒体成为疫情期间科企对接资源,交流技术的可靠平台。在特殊时期也提供了一种便捷安全的线上交流方式,同时有针对性的就产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辅导,提升经营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三、乡村产业振兴中新媒体的发展期待

今年新媒体在减缓疫情对乡村产业影响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让各方认清了新媒体在承接乡村产业服务中的全新内涵。但其在服务“三农”领域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表达方式要接地气

随着新媒体手段不断多元化,互联网流量也逐渐向其中较为火爆的门类聚集,从主流媒体、政务单位、自媒体纷纷开设短视频号、直播号可见一斑。但若只是单纯把严肃、晦涩的内容从报刊端搬上新媒体展现则毫无意义。相反,要突出“新”就是要具备更通俗的语言体系,更生动的直观观感,更接地气的报道视角,尤其在“三农”领域要重点突出家长里短、民风民俗,这样即便内容仍是农业政策阐释、乡村产业推介、农村故事表达,但因视角和叙事手法的改变,内容都会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呈现内容不能恶俗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可避免有些乡村网红在技术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为博眼球,专挑恶搞类、低俗化,甚至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下手,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素材来源,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网红的形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企鹅智库发布的《2019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提到,视频可能是新网民触网的第一介质[4],意味着在认知水平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乡村青少年可能被灌输“三俗”“恶俗”内容,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新媒体平台应积极引导并激励乡村内容创作向展示乡村产业、人文、民俗、文化等方向倾斜,对低俗追求感官刺激和猎奇心理的内容要坚决抵制。

(三)线上线下服务应一把抓

今年以来,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云游”预售都非常火爆,新媒体虽利用小小的手机屏幕链接起生产和消费两端,但其功能属性归根结底是提供信息和服务,背后离不开一整套完整产业链的支撑。做好产业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力,才能应对新媒体平台带来的巨大的流量效应和现代市场流通的要求,线上线下服务相得益彰。

(四)要不断“武装”人才队伍

近年来,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返乡农民工占据了农村创新创业人员的70%。他们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市场信息和经营头脑,是可塑性强,积极性高,极具成长潜力的群体,也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鲜事物。由地方政府、企业或机构牵头,引入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以新媒体技能培训不断武装他们,就能够培养出一支信息化的“三农”队伍。将他们打造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流力量,能够更好的发挥乡村产业中新媒体的正向作用。

结语

新媒体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作为年龄还不大的“新生事物”其仍在自我革新迭代中,甚至有逐渐加速的趋势。这要求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对新媒体内容、技术、传播方式、生态链构建的知识储备,并尝试、探索其与乡村产业间最恰到好处的衔接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新媒体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点访谈》谢谢你为湖北拼单[DB/OL].央视网,http://tv.cctv.com/2020/04/19/VIDEQoOGtZjGTdCgVZf5rIEJ200419.shtml, 2020-04-19. 

[2]市长县长直播带货,一场严肃与活泼的相遇[DB/OL]. 红网,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0/02/23/6753245.html,202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