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依托“每天锻炼一小时”时代背景下——浅析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周宽

山东省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251100

摘要: 武术作为国粹不仅具有体育锻炼效益而且蕴含着深厚地文化底蕴,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武术中小学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武术在中小学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为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
DOI:10.12721/ccn.2021.1571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引言

当下中小学生身体形态要么过胖,要么偏瘦,近视率连年高升,身体素质明显下降,“每年锻炼一小时”制约因素在哪里?

1.1思想上不重视

应试教育背景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唯分数是从,在初三、高三尤为突出,甚至有的学校六年级就出现了“升学”的紧迫感。另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组织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发展的身心效益。

1.2体育课程的匮乏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体育课时开足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现实之中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学校屈指可数,更为甚者在迎接检查和各种考试前,主科教师往往会占用体育课来补作业、赶进度、提分数,体育课得不到有效保障。

1.3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利

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目前普遍存在25—30分钟的大课间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活动时间没有保障,开展流于形式,体育锻炼质量很难保证。

1.4体育师资设备的匮乏

首先是师资力量薄弱,在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兼职体育老师代体育课,临近退休的教师代体育课种种现象层次不穷,在其次是体育设施的匮乏,运动场地不达标,运动器材不够用,活动场地受限等等,造成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利。

1.5兴趣缺乏是内在因素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是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内在因素。校外各种体育培训机构屡见不鲜,但均未能够培养孩子良好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归根在于学校,在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2.武术能够在中小学持续发展可行性分析

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一项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理应被后人广泛传承与发展,学校体育在校园武术传播与发展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1传统文化的角度

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新时代背景条件下武术进校园可谓是恰逢其时。从本质来讲,武术具有技击性,它来源于“击打”、“防御”,中华民族经久不衰,正是吸取了武术所孕育的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

2.2需要的角度

已有研究证明,武术运动对于青少年心理、人格、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具有积极地作用。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可以分为生理功能、精神功能、社会功能,在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家国情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青少年急需武术运动作为教育手段,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2.3生理安全性角度

目前研究来看,青少年体育健身运动最科学的负荷就是中等强度,少年拳、初级长拳三路、少林拳等套路演练时的运动心率通常在120次/分以上,梅脱值为10—14,刚好达到中等强度,所以认真去习练武术的运动强度对于生理效益来说是相当可观的。此外武术的练习不需要太多的器材和太大的场地,容易组织和实施,习练过程不会出现对抗,从而进一步避免了安全事故和运动损伤。

2.4素质教育的角度

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武术的习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同时促进个体感知觉、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打下基础。武术运动相比其他体育活动有静有动,不仅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效益,对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中小学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3.1抓住第一课堂

体育教师要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研发武术校本课程,科学设计运动负荷,合理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在教学前应该先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因此武术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二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3.2提高间操质量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加上当日的体育课时间,那么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就相对容易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我们通常分为集体活动、分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由于人均占地面积较小开展长距离、集体性的活动不现实,武术演练无非是最好的选择。

3.3把握补充手段

课后辅导或是补助手段。随着中小学课后辅导的开展,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又丰富了许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如果中小学校能够因时制宜开展足够多的体育活动,以社团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并定期举行体育演出或竞赛让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样课后辅导或许能够成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补充手段。

3.4植根校园文化   

受历史地理因素和儒家文化影响,山东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多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依托,经过代代相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各具自身独特价值、信念、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武术注重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在历时发展进程中与儒家文化相得益彰。武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武术文化的人格塑造功能,以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往往是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内容,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发挥武术文化内在价值,把武术文化融化校园文化建设,切实让广大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以校园文化推动武术发展。

4.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武术进校园可谓是恰逢其时,尽管当前“武术进校园”、“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相信政府、学校及社会发挥“合力”采取积极手段当前面貌必然焕然一新。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建设相匹配,当前正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融合大发展时期,政府及学校应深挖中华武术精神内涵,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整合教育合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新材。学校应适当完善武术课时,或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来,在武术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热爱武术,学练武术,可与社会力量结合,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民家拳师或招聘武术专业教师从而规范武术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把握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这两个核心要素。相信依托在新时代“体育锻炼一小时”背景下,武术运动会蓬勃发展,少年体质会日益增强,“教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永久矗立世界东方。

参考文献:

[1]唐翠.从“需要”的角度看武术进校园[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6.

[2]杨嘉民.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陈玉民.武术进校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A].国家体育总局和.武术教育与教学专题[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2016,23-24.

[4]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5]佟剑锋.武术教育对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实验研究——以北京市双榆树小学为例[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7.

[6]刘彩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刍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