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公共参与素养培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罗艳莉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广州,510180

摘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道德品质的主要阵地,也是提升学生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公共参与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事务、服务国家人民,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中学生成长特点、学习情况,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借由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从而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学习奠定扎实根基。
关键词: 公共参与素养;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习惯;公共参与精神
DOI:10.12721/ccn.2021.1570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公共参与素养就是学生主动、合法、有序参与社会活动、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意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社会参与意识,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更好的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借由时事要闻渗透、组织社会实践等手段,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逐渐成为一名拥有强烈公共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少年。

一、关注时事要闻,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关注时事要闻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学生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思想的形成。在培养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引入时事热点,既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又可以强化公共参与意识。引入时事要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课前为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如:图片、文字、视频等,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者微视频,课上播放,直观的引导学生感受时事要闻,提炼其中的公共参与信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搜集市政热点新闻,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通过翻阅报刊,观看新闻、登录网络等,搜集当时最新的新闻热点,课上师生共同分享、研究、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关注时政热点,了解国家大事,是一名新时代优秀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比如:《公民基本义务》一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当前最热门的“新冠肺炎”相关的新闻,展开讨论,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人人出门戴口罩,个个都是防疫小标兵。在充分履行了公民义务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公民极强的公众参与意识。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位老大爷作为2020年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第一位确诊患者,在确诊之后,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不仅积极进行检查,而且十分清晰、冷静的回忆出了前两周所接触的人群,提供了一份非常详细的人员名单。这为老大爷积极参与传染病治理工作,表现出了极高公众参与热情,为当地抗议部门快速做出反应提供最有利的支持。结合本节课的主题,联系这则时事要闻,可以总结出:疫情关系到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政府是有权封闭场所、限制活动范围,采取相关应急防控措施的。配合国家防疫部门开展一系列检测和防疫工作,是每一名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而公众参与重大传染病治理对应对疫情具有决定性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防疫工作,就是对国家的支持。作为一名中学生也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遵纪守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需要公众配合和参与的事件,要给予充分的支持,这也是一名合格公民义务的一部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灵活运用时事要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不仅如此,新闻时政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公共事务现状,在教学中引入时政新闻,有利于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形成,在中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助力。加之,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提问,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进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理解和参与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二、倡导知行合一,培养公共参与习惯

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结合课本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素养的目的。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空间,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社区这个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宠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但是,一部分人遛狗不栓狗绳,随地大小便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共安全。因此,倡导“文明养宠行为”逐渐在各个社区中开展。以此为主题,教师可以为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来到社区普及“文明养宠”常识,教师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宣传、授课活动,学生们先了解文明养宠各项要求,包括宠物护具佩戴方法、如何科学喂养、怎样才能够文明出行等,之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区调查和文明行为的普及活动,学生通过走访社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文明养宠的认知情况、存在疑惑、意见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学生们与居民互动,进行调查记录,从而更好的了解社区养宠情况,并为接下来的汇报交流活动提供参考。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做好知行合一,从容更好的培养学生公共参与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充当文明养宠的志愿者以及文明养宠知识的宣传者,不仅亲自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之中,其与社会大众的接触机会也增多,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三、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渗透公共参与精神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也需要加快,在国家课程允许的框架之内,对相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内化,才能够真正落实公共参与精神培养目标。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原则,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另外,要注重校本课程特色化,能够凸显本校教育理念,让每一朵花儿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中绽放,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和可靠接班人,这才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本质,渗透公共参与精神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比如:以本校《模拟人生》教材为例,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在这本校本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模拟听证会、模拟人大、模拟联合国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活动,道德与法治在活动前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复习有关管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法、并观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过程,为模拟活动做好准备。整个模拟活动包括开幕式、听取、审议工作报告、提案讨论以及表决、闭幕式等环节。

模拟中提案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对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和分析,在学生写作与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全面渗透公共参与精神,激活学生的公共参与欲望,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的所在,也是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亮点所在。

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形成政治核心素养的关键。初中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需求,引入时事政治、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来强.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课加强法治教育的紧要关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08):20-22.

[2]蒋国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诚·明”课堂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28-34.

[3]李会.“四步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0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