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在实验中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相关实践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刀琬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661199

摘要: 目前,新课标、教材、高考背景下的地理实验教学重形式轻,学生主体地位不适应地理教学改革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地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出发,提出了在地理实验教学中应深入剖析地理教材,借鉴其它学科成功经验、依托地理学前沿研究成果、建立评价反馈系统等建议。
关键词: 地理实验;核心素养;能力
DOI:10.12721/ccn.2022.1570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地理实验是以一定的地理实验设计理念为指导,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通过实物展示、模拟、绘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认识、探索地理事物、现象、过程等的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地理实验是地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地理新课改、新高考的标志。它不仅表现为学生或教师真实的动手操作,还可以根据实物、计算机、 VR等设备进行模拟实验,包括实物模拟和计算机模拟。

1高中地理实验开展现状

1.1重形式轻内容

地理学科实验课程起步晚,没有配套的教学实验器材及设施,高中实验就只停留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理科学科中,地理实验运用较少。对比“一师一优课”网站、“教师网”网站、B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地理教学视频,部分教师的传统实验教学视频,整个实验过程的呈现仅一分钟,准备潦草、过程简单,学生毫无参与感与体验感。在具有“表演”成分的教学视频中都尚且如此,真正教学课堂上更是重形式轻内容。

1.2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实验中,通常采用教师设计、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教师总结等模式,或教师预先录制实验视频,这类演示实验与录制的视频完全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妨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地理1”内容与新课标解读

2.1课程内容结构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地貌、植被与土壤。“地理1”共六章,“大气”“水”“地貌”各成一章,“植被”与“土壤”两要素成一章。相比旧教材增加了“土壤”部分,弱化了“植被”的内容,第一章内容包括“地球外部”“地表”及“地下环境”,最后一章新增设了自然灾害及相关技术的运用内容。“地理1”面向未分科的高中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侧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内容、自学窗、活动素材选择了宽而浅材料,倾向学生观察力、创造力、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2新课标内容解读

新课标强调“地理教学要加强地理实践,将实践的内涵提升到行动的层面,并从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高度上再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目的是期望学生能从课堂和教材中解放出来,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知识,获得对世界的“真”认识和“真”感知,最终获得独立学习与生存的能力。

3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

3.1地理实验教学独特优势

(1)科学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地理实验最基本的特征。在地理实验中,科学性体现为能够正确反映地理过程的内在规律,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器材和设计思路要尽量准确。比如,在绘制轮廓图时,组织学生按组别收集山脊、谷地、鞍区、陡崖地貌类型等高线图,根据等高线绘制剖面图。

(2)体验性

形象化学习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过程参与和全面体验产生情感意识。经验使学习融入人的生活领域。研究不仅涉及知识、理性领域,而且拓展到人的潜意识、性格和思维能力等意识领域,在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比如,制作赤道式日晷。首先要弄清楚日晷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意义,然后用硬纸块、铅笔芯(或牙签)等器材进行制作,最后观察一整天日影的运动规律,推测不同月份的运动规律。

3.2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1)深入挖掘地理教材

“地理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地理1”中除新课标明确需要野外考察、探究性活动及查阅资料的内容,还涉及地球运动、化石能源形成过程、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土壤成土过程、水循环、阶地形成等过程性实验。过程性知识是地理一种或多种要素在一定时间内逐步演化的过程,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过程性实验把漫长的演化过程压缩成短时间内发生的地理现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演变,也能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地球自转实验。准备面盆、若干纸条(画了小箭头)、保鲜膜器材,在面盆中装入3/5的水,把纸条放置于面盆(会浮在水面)并用保鲜膜封住,然后将面盆静置在地表,第二天早上观察纸条小箭头的指向;设计地貌观察实验。准备五种地貌类型景观图和复杂的地理景观图,让学生自我判断、小组讨论,再分析结果;设计土壤成土过程。准备一块沉积岩、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镊子和纸巾,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沉积岩并放置于酒精灯上加热两分钟后放入凉水冷却,一分钟后继续加热2分钟,如此反复,让学生观察成土母质的形成过程;设计阶地的形成过程。利用视频展示形成过程。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学情及高考方向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设计地理实验的首要步骤。

(2)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实验经验

物理、化学、生物是理科,对实验操作、实验室建立及实验研究方法已有一套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模式,可为地理实验实施指明思路。首先,建立地理实验室、制定管理体制、培养实验员、选用实验器材、实验教材是保障地理实验的物质条件;其次,理科实验注重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性的实验步骤,而地理实验以演示和结论性实验为主,因此,地理实验要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注重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最后,教师和学校的态度对地理实验的开展有强大的推力或阻力。3.依靠地理学前沿科研成果与技术地理学科具有生活化、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思放于真实环境中,需依据真实的地理数据、图像及器材,依托地学科研成果及先进的软硬件设施,如ArcGIS、RS、地理信息系统、Google地图等,达到地理“真”实践力的培养。例如,ArcGIS处理的地形缓冲图、地貌分布图等真实图像,通过普及地理软件性质、操作流程,得到真实数据、图像变换状况,引导学生分析空间分布特征与原因。

(3)重视高中地理实验评价反馈

地理新课程教学测量评价的新观念——发展评价观和多元智力评价理论,这与传统教学评价理论没有较大差别。因此,以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地理实验的认识与评价理论为依据,制定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的地理实验双向评价量表对实验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评价表由师生两个主体对教学过程与结果做自评与他评。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与前期准备、观察与动手能力、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任务与地理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实验设计与器材准备、引导与组织能力、教学效果与反馈情况,并按比例赋值予以计算。

结语

根据新课标、教材和高考新要求,以“地理1”为载体,以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提出地理实验设计要深入分析地理教材,借鉴其他学科的传统实验模式和开展方法,依托地学科研成果及先进软硬件设施、高中地理实验评价反馈制作等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旸.我国中学地理实验设计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5(11).

[2]孙娟.让地理实验走进高中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