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在电气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作为电气工程生产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升效率。而自动化技术较为复杂,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针对自动化进行管理。在新形势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于电气工程的需求不断提升,再加上各种科学技术的实现,要想在该环节实现对自动化的管理,需要充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这样才能建立起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规范。
1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述及其应用价值
电气自动化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是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技术手段,其存在的意义便是控制电气设备和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电气工程内功能的完善与自动化控制,营造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避免不良事故问题的出现。对于电气工程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保证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
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特点,在电气工程中运用该项技术,能够促使相关技术与科研人员对电气工程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维护与管理,使电气工程运行效率得到有效保障。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能够使系统运行期间的风险系数得到降低,实际的电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值也会显著提高。不仅如此,电气自动化通过搭建仿真平台,在先进的模拟与仿真模式下,促使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电气工程运行状况,能够在保证电力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
1.2提高电气工程服务质量
充分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气工程服务质量,促进智能化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电气自动化属于现代智能化技术形式,伴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技术功能逐步完善,智能化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能够为系统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便于对用户群体的用电需求及实际情况准确掌握,保证电力能源的运行及使用安全。不仅如此,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时反馈故障问题,便于系统监管人员对电网故障问题的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根据自身以往工作经验,做好系统漏洞的修补,进而大幅度提高电气工程的整体服务质量。
2电气工程自动化问题分析
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角度来讲,伴随先进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控制系统的不断更新,电气工程也正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我国乃至国际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主体发展方向。但是,从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模式而言,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呈现滞后性问题,其中,技术、体系建设较晚,造成发展经验匮乏问题。例如,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无法针对系统性驱动实现资源共享,或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实现有规律性、可预见性的数据比对,此类技术方面的缺失问题,制约着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成长效率。
电气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施工专业交互性较高,其需按照不同功能点以技术点,实现对基础生产环节的定向整合。后期产品制作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发展诉求以及技术更新诉求等。但是,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建设形式而言,无论是技术、生产工艺,还是设备等方面,均需按照主体行业的变动规律而随之更新,使得后期质量监管过程中,因为传统监管技术与高速更新的发展体系之间产生滞后性问题,造成质量监管缺失现象。除此之外,部分电气工程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个监管效能,未能将监管指标严格落实到各项生产机制内,加大了电气工程建设及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点,降低了工程建设质量。
3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3.1应用在继电保护环节
电气工程与电力事业涉及面较广,其管理规范的建立还包含安全管理,可以应用在电气自动化的继电保护装置中。电力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大,再加上受自然环境影响较深,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如果不对电路进行保护,就会造成问题的扩大,严重影响电力事业的发展。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能够及时切断电源,规避电路风险,减少财产损失和伤亡事故。实际作业环节,自动化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自动化管理技术应用到继电保护装置中,结合当地电路的实际进行设计,实现二者的融合,这样一来,在线路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及时地发现故障点,并自动对相关区域进行断电处理,实现对故障的隔绝,避免危害扩大。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故障的反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反馈效率和继电保护装置设备的质量,在保证电气工程作业质量的同时提升作业效率。
3.2实现与智能化融合
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目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业效果,所以自动化的管理需要和智能化相结合,协调推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落实。对于电气工程来说,其整个作业流程较为复杂,要想实现其作业环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要求相关人员结合智能设备(如计算机等),对各个设备的运行环境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际的电气工程发展需要,合理实现其智能化,从而保证整体的电力设备实现智能化运转,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3.3协调系统进行风险预测
在电气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的落实已经实现了流水线对传统生产技术的取代,生产规模就不断扩大,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规避生产环节的故障,需要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风险预测中,通过建立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就实现对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监控,从而对电气工程的作业状况进行监督,再结合具体数据对可能发生的隐患进行分析预测,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通过系统协调,也能够对整个电气设备进行调度,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从而维护生产流程的稳定。
3.4积极落实安全措施
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及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必须作用于实际生产环节中,保证通过全域化、细节化的管控,规范电气行业的发展工序。期间,应加强对基础制度的建设以及管理人员基础建设人员的管控,通过定期抽查以及不定期访谈等工作,分析预期设定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否落到实处,通过岗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实现,对当前管理制度的施行进行信息反馈处理,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并在后期加以协调,保证工程建设及其落实的一个稳定性。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责任一体化机制,将人员职能以及岗位等进行捆绑,做到人员的专项与专用,如果存在问题时,通过责任一体机制将具体生产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管理的精确性。
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项目建设期间,为提升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需要充分应用自动化技术,保证各类工程建设环节的有序性,提高电气事业的发展效能。
参考文献
[1]冯雨桐,李芮,孙艳,等.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2):126-127,134.
[2]贾祎飞,黄开奇,臧振溪,等.电气工程运行中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23):91-92.
[3]邹军军,吕永明,纪杰,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2,7(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