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育部在2019 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三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了新时期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地方高校美育教育与部直属高校相比,在美育教育的制度保障,资金投入有明显差距,且更加重视专业建设;美育教育的起步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等问题。区域性地方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美育教育是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1、目前的高职院校美育教育整体现状
虽然地方高职院校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美育教育,但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美育教育体系缺乏长效性和科学性,这直接导致了美育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问题普遍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评价机制三方面。主要是:①、美育课程开设量过少,学习课时普遍较短,授课的时间集中一个时间段,没有均衡分布在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缺乏持续性的课程学习;②、上课形式缺乏多样化,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③、美育教材的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④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不强。师资配备的结构有待加强。④负责美育教育的专门管理和监督部门少,美育教育的评价机制和方法零散。缺乏体系的系统性和稳定性。而大学生正处在形成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面对形形色色或庸俗、或盲目的网络内容,很容易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影响审美观,弱化对美的认知、降低鉴别能力,失去创造美的能力。
2、地方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2.1 创新培育师资队伍
美育教育的师资是开设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受政策保障、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的院校缺乏足够数量且专业性强的专业美育教师,绝大多数是公共课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其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效果难以保证。首先要对所有类型的教师实施美育教育的基础学习。从领导到教师均需要提高对美育的重视,将美育融入教学理念,提高整体教师的审美素质,将美育和其他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在对美育教师进行职业发展培训时,重点更新专业知识,同时兼顾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加强校际间师资队伍的培育和交流合作,建立线上线下的专业交流平台,尤其是在职教集团、职教园区内各单位之间,更加方便突破学校的界限,充分发掘和整合校内外美育教师,建立一支校内专业教师+校内外兼课教师+专家学者的高素养、高技能、数量充裕的美育师资队伍。
2.2 开设融合性美育课程
美育教育的教学设计受外在环境、主客观条件影响长期处在传统任务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我们在学习活动以及多类型的活动过程中培育、发展,最终形成了美的素养。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填鸭式的传统理论教授方法无法让学生立体的感受和形成美。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开阔了思考角度和方式,真正打破思维上的局限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教学方式,立体呈现美育的形象性。
同时,在教学内容中积极拓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理论学习,增加实体走访调查、社会文化采风等实践活动。地方院校通过美育教育这个平台整合地域文化特色,紧密联系地域文化的优秀思想品质,提升地方文化系统化,传承发展优秀地域文化,进而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展开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展和讲座活动,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地方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搭建美育活动平台,为实现美育活动的规律性、持续性开展提供保障。学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组织推广一批水平高、质量好的美育活动项目,推进整体美育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兼顾普及性,有计划的扩大美育活动范围,从学校层面最终落实到二级学院、专业和班级。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形成参与型的美育环境。
另外,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融合性的美育课程,在专业技艺中发现和体会美。根据美育具有融合性的特点,挖掘其他学科中的美育因素,促进美育与德智体劳教育相融合,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美育课程模块设置选修课程和指定课程,且分模块安排在不同学期,从理论基础逐步发展为实践调查活动,在生活中发现和凝练美。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美育教育要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充分展现出来, 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为最终教育目标。
2.3 统筹建设教学资源
各地区或教育联盟可组织力量编写辅助教材,重点突出地方美育教育的特色。要严格按照教材编写规定,统筹建设学校特色教材。及时更新和优化教材的内容。美育资源的建设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内容融合。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开发地方美育资源,打造地域特色的美育项目。公共文化艺术项目优先考虑在学校或学校周边建设,将社会美育资源辐射至职教城。而院校内部的文化馆和活动场对外开放,推动社会和学校美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将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空间限制,保障传播渠道的畅通,实现了真正信息的共享。在“中国大学 MOOC”、“智慧职教”等线上平台拓宽美育课程的传播渠道,建立美育资源的大数据库,建设大量优质丰富的美育资源。地实现线上+线下美育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线上课程的开放性很强,通过各个平台面向所有人教学,保障了学习美育课程的机会,同时又保障了教育质量。地方院校通过平台加深学校之间的合作进行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统一认证标准。在线上推出富有院校特色的美育课程,取长补短,优化美育课程体系。美育教育的同样也可以大力发展融媒体、数字资源的建设,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覆盖面大的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对美育的关注度,紧扣热点和关注点,将具有传播美,提升审美素质的内容以短视频、图片等方式呈现完成碎片化学习。将美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增强师生对美育的关注度。
2.4 改革教育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培养目标是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美育教育的评价应该尽量全面和科学。主要考查学生的美育课程效果和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美育课程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补充部分。两个部分在评价中通过比例的划分体现侧重。美育课程作为最基本的教学途径,发挥美育普及作用,在评价中所占比例应最高。而实践活动发挥拓展延伸作用,美育活动的参与收到多方面主客观的因素影响较大,从参与的基础场馆到社会投入,与学生的自发性相关,侧重引导鼓励个人找到兴趣点。因此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相对偏低一点点较为合理。尤其是对具有专业基础和特长的学生,如取得相关比赛的成绩则作为加分项目纳入最终考核评价。
为了提高各高职院校对美育教育构建的主动性,可将美育教育纳入办学优势特色评价。将教育质量和参与美育实践的情况纳入年终办学情况评估,挂钩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定期对美育教育的实施进行评估,联合社会、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一起真正推动美育工作的发展。
3 结语
美育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通过美育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从理论层面延伸到实践活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提供多种渠道和形式,学会欣赏传统文化的美,以及引起情感共鸣。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美育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也是地方院校需要重点建设的部分。统一培养目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各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美育教育的发展需要集合政府、社会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邓佳.高校美育课程研究—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西南大学,2019.
[2] 丁宇宁.审美育人与制度之力[D]. 沈阳师范大学,2020.
[3] 岳文韬.高职院校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 张静怡.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查研究——以 S 大学美育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9.
[5] 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机理及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2019,42(02).
[6] 栗嘉忻,娄淑华.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9,(05).
[7] 刘珊.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目标指向与路径选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05).
[8] 肖晴,耿广汉,吴燕,王寅寅.基于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美育教学研究[J].安徽建筑,2020,27(01).
[9] 杨杰.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03).
[10] 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EB/OL].(2019-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