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杜赟媛

贵阳市茶店小学,550001

摘要: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职责,也具有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用途。为了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落实“双减”政策,同时围绕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增添助益,并有效实现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重要价值;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3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需要学生通过长期学习、积累和训练才能形成的,其特点如下:第一,基础性。语文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而在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时,学生必须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也需要进行内化、吸收,并将其整合起来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逐步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因此核心素养具备显著的基础性。第二,情境性。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情境教育活动,无论是创设教学语境,还是构建多元教学场景,都旨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感知和体验,再以此为切入点对他们的能力、思维加以训练,所以说核心素养教育还具有情境性的特点。第三,生成性。语文教师虽然会在课前拟写教学设计,提前安排教学流程和活动,但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计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偏离计划的场景,教师就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够围绕最终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法和流程,从而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并达成最初的教学预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策略,因而该项工作也具有生成性特点。第四,稳定性。当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学生个人素养的一部分,这也是开展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使学生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稳定性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学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础的作用

(一)提高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言方面的能力,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从拼音开始,到字、词、句、段、文的学习,难度在慢慢加深,对语言的把握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核心素养的推进,可以让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能写会练,语言综合能力提升。比如,教师把特定的字词句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增强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最终达到对语言活学活用,各方面的语文技能都能得到提升。

(二)增强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是个别字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让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会作者为什么会这样遣词造句,如果是自己写自己又会如何行文,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三)提升鉴赏水平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鉴赏水平,特别是一些远离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更需要学生学会理解和鉴赏。学语文不能离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通过情景再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古诗时,诗人写的将士驰骋疆场的内容离我们太远,而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自身的想象,则能仿佛回到过去那个年代,回到戈壁沙滩,能体会到作者写诗歌时饱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赏析文学作品。

(四)传承优秀文化

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学到很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更能理解并传承优秀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爱国热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主动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

三、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策略

(一)体现学生本位,发挥核心素养教育优势

1.进行开放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上课满堂灌,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而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回归学生本位,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观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提升,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有更多的探索机会,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和进步,形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构建语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自由思考,且可以唤醒学生的互动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为核心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情境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讲六年级上第23课《京剧趣谈》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京剧中的人物造型,使其了解服饰特点、面部妆容,同时依托具体的片段指导学生分析京剧中“道具”的作用,并使之结合文章内容归纳所观看曲目中人物的亮相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小学生而言,一味聆听教师讲课远不如自己探索有意思,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搭建合作平台,以明确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并优化其学习思路、丰富其学习方法,促进他们学习品质的稳定发展。

(二)组织拓展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理念

1.开发乡土资源,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文学、民俗、艺术、科技等多种类型的文章,承载了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故语文教师在开展拓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文化”入手,通过挖掘乡土资源来扩充课堂容量,并借机渗透情感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

2.丰富课外阅读资源,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将课内外阅读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以拓展其思维、强化其阅读素养。考虑到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设计读写练习活动,如要求学生任选一则故事改写情节或结局,或是自由想象,编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还可以开展缩写、续写练习活动,从而促进他们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并使之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此举有助于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举措,更是一项具有持续影响力、需要精心设计的活动。故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当前的教育理念,抓住语文课程的本质,然后围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且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其语言素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凸显语文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彩霞.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艺术,2021(09):34-35.

[2]龚艳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5):84.

[3]马小莲.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3):65-66.

[4]马晓琴.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0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