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中职学校的基础文化课程之一,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水平普遍较差,且因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将因材施教理念与中职数学教学工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全面发展,教师应将因材施教理念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1]。
一、因材施教理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因材施教理念可有效提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对教师而言,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重点知识,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而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发展特征,展开针对性教学。如教师利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能够有效落实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也能充分接受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保障。
(二)因材施教理念可有效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水平
在过去,因受经济发展、学校资金、学校既定教学计划与任务,以及教师理念、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阶段数学教学事业极易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随着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实施这一理念,能有效保障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率。尤其对数学学科而言,学生长期在因材施教理念下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特点和自身优势。久而久之,不仅学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教师也能因为学生的正向教学反馈而提升教学信心和教学水平。
(三)因材施教理念可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中职阶段,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较为明显,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有明确体现。一般而言,学生在中职阶段的理性思维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感性思维发展水平,且男生发展水平稍高于女生发展水平。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因材施教理念实施相关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数学为例,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部分学生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较强,但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建模能力。这时,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侧重化教学,锻炼他们相应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需求接受合适的教学,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思维,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
二、因材施教理念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分析学生特点,有效引入合理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参考学生的个人特点,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从而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工作。以“等差数列”为例,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先初步了解学生,然后采取合理的策略实施教学工作。
例如,教师可先写出一串数字:2,4,6,8,10……教师再提问:“照这样下去,第10个数字应该是多少?第100个数字应该是多少?第n个数字应该是多少?第n-1个数字又应该是多少?”之后,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有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很快就能理解透彻等差数列的根本特点,可以写出正确答案,但也有学生一筹莫展。为此,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总结上述题目的正确答案,并让回答正确的学生分享方法与规律。然后,教师可让知识理解较好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学习不规律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先仔细讲解等差数列的概念、特点,再预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等差数列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施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优势
在以因材施教理念实施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充分实施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工作。例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有部分学习难度相对较小的知识点,面对此类教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备课并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优点与缺点。
以“集合”为例,教师可先选择几个学生作为讲课候选人。在学生讲课之前,教师应为学生简单梳理集合的相关知识点,并为他们准备足够的资料与教具,或提供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他们选择。正式上课时,学生可以讲解“集合”相关知识点,包括概念、特点,以及交集、并集等不同特点与差别,教师负责观察并聆听学生讲课,在学生讲解出错或遇到问题时给予一定帮助。在学生全部讲解完之后,教师根据听课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所见,为讲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促使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引入多种合理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现代化教育活动中,一些新兴的教育资源能为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帮助,在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时,教师也可引入这些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此外,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教学素材作为参考,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些教育资源的帮助下,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3]。
例如,在中职阶段,学生会接触与立体几何有关的数学知识,此部分内容相对较难,对学生整体的思维与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应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如部分学生空间建模思维相对较差,难以系统地理解立体几何的具体构象。此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建模技术,按照题目要求直接构建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详细标出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除多媒体技术之外,教师还可以直接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构建相应的几何体,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几何体的特征。
教师可在作业环节落实因材施教理念,帮助学生补足短板,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以“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例,对理解水平较高、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预留一些拓展性较强的课后作业,拓展他们的思维;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无法准确理解概率概念的学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对典型但比较基础的题目,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概率。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适合自身水平的训练,学习效率与质量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结论
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需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以掌握其差异性,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也应对数学学科和因材施教理念有所侧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最终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自豪.浅谈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0).
[2]张燕.因材施教,高效教学——以分层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课堂的应用为例[J].亚太教育,2019(4).
[3]格列洛桑.探讨因材施教在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