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问题与改善措施分析

崔志波1 姜云水1 曹加龙2 刘国宝3 袁立新4

1.吉林西部油气新能源公司采油一队;2.吉林西部油气新能源公司坨东作业区采油三区;3.吉林西部油气新能源公司坨东作业区采油四区;4.吉林西部油气新能源公司

摘要: 近年来,我国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水切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产量的稳定增长和采收率的提高。作为我国主力开发对象的高含水期油田,其注水开发效率直接影响着国家能源安全。因此,深入研究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对于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问题;改善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842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

1.耗水量大幅增多

当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水体越来越容易进入原油层空间,而油层中残余的油体越来越难以运移。这就需要大量水驱来提高采收率。但随着采油的进行,单井产液量持续增大,而含油量却在减少,使得注入水量和产出水量飞速增长,单位液体产量的新水用量大幅提高。根据统计,我国陆相油田高含水期时新水用量可达到中晚期的3~5倍。这给水源供应系统、集输系统与处理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这也使企业的运行成本迅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降耗措施,将严重制约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的经济效益。

2.地面设备损坏严重

在高含水期,随着单井水产量的大幅增长,采出液中携带的腐蚀性离子、沉积物、浮游菌等对地面设备的腐蚀和堵塞作用也明显加大,这对油田的地面管网、储配设施造成严重损害。高含水期油田管道泄漏事故可达中晚期的2~4倍。同时设备的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也大幅缩短。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如果处理不当,还容易引发事故,带来环境风险。

3.开发成本大幅提高

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成本增加最快的时期。由于单井产液量剧增,需要频繁更换高价的抽油杆、油套和泵等。同时,大量腐蚀性流体使得抽油机、阀门、管道等地面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费用大幅增加。另外,水处理和处置系统的运行费用也呈几何级增长。此外,各类油增采和抑制水技术的使用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都导致了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成本急剧增加,严重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改善措施

1.优化调整注水系统

在保证注水系统覆盖调控范围不变的前提下,依托资源储量评价结果,合理规划调整现有网格中的单井分布密度和间距,避免注水点过度密集堆叠,造成资源浪费。根据油田中不同油层组的岩性特点、流体属性以及开发特性,有针对性地分类设置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各种类型储层的压力响应情况和产液动态变化,建立多变量压力系统分析模型,实现注水过程的优化调节,避免出现局部过度水淹的问题。另外,对于油田中重点注水调控区域,可以单独划分设置细密的水源细胞,以进行有效的注入支撑。这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部因存在复杂的隔层或围堰体系,导致压力传导效果欠佳,注入水难以及时有效到达调控层系的问题。

2.加强水源监测

石油地质工程中改善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的措施之一是加强水源监测。加强对注入水井的日常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日产液量、日产水量、产液含水率等,并与设计指标进行对比,判断注入情况是否匹配地层承受量,避免过度水淹。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注水参数或采取其他措施。在注入系统中增设在线水质监测装置,对产出液中的颗粒物、析出物、微生物等进行实时监测。这种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水质变化趋势,预警注水系统发生扰动或堵塞。一旦监测到异常,要立即检查系统,隔离问题水源,调整注水方案。建立数据分析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监测信息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这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注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发现一些单一监测指标掩盖的问题,为调整措施提供依据。平台还应具备预测和预警功能,实现对系统健康状态的主动监控。

3.开展细胞调整注水

细胞调整注水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油田划分成多个细小的注水单元(称为“细胞”),在每个细胞内只设置少量的注水井和观察井。相比传统的粗放式注水,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每个细胞的精细化监控和调控。具体做法是:在运行过程中,从压力响应、产液含水率变化、水平面和出层点变化等多个方面综合判断每个细胞内单井和局部区域的反应特征,根据反应特征及时评估调整不同细胞的注入参数,使每个细胞保持在最佳状态。这种精细化、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避免了由于注水系统失控导致的过度水淹问题。相比粗放式注水,细胞调整注水技术实施难度较大,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压力监测网络、含水率检测频次较高、更为复杂的日常运行评估和调整机制。但这种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注水的效率,降低过度水淹的风险,是改善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的有效手段。未来,随着监测手段和评估模型的不断发展,这种精细化调控理念有望在更多油田得到应用。

4.优化驱替方案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油水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判断当前驱油方式是否合理,确定驱替的最佳时机。模拟计算可以考虑多种驱替方案,找到最优方案。同开发时期要针对性选择使用驱油剂。常规油田一般使用肥型驱替剂;对矿质岩性储层,建议使用细胞驱油技术,即在采油井周围小范围内注入表面活性剂,形成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细胞”,提高局部驱油效率。驱替过程要加强监测,评估驱替效果,及时调整方案。监测要关注液体产率、含水率、压力等变化,借助先进检测和分析手段,判断驱替进程,找出瓶颈,优化驱替参数或改进方案。合理使用热驱技术。热驱可以降低油黏度,提高流动性。对稠油油田,热驱效果明显,要研究储层热状况,确定合适的热驱方式。开发新型驱替剂,目前驱替剂种类有限,可开发高分子肥型驱替剂、纳米微囊驱油剂等新产品,扩大驱替适用范围,提高效果。

5.推广智能油田建设

智能油田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油田开发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精细化管理的新模式。其核心是构建一个集成了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分析等模块的智能化平台。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各采油井、集输系统中的压力、温度、流量、液位、含水率等数据,借助云计算能力进行高速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找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利用智能算法进行多方案比较、自动决策,向现场发出精细化的操控指令,实现对整个油田的动态优化管理。在高含水油田开发中,智能油田可以实时监测各采油系统的压力响应、产液性状变化、水层动态等信息,及时发现注水失控的迹象,并快速计算出调整注水参数的方案,保证注水与产液之间的平衡,避免发生过度水淹。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还可以预测单井产量、含水率变化趋势,提前采取措施延缓作用,提高采收率。相比人工经验调控,智能油田实现了更快速、更精确的过程控制和决策优化。推广智能油田,还需要不断丰富数据来源,提升算法智能化程度,加强信息化与自动化融合。

6.合理配置各类化剂

针对高含水油田中不同类型的地层环境,可以运用多种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剂产品,发挥其独特效果。例如,对于砂岩油层,可以使用聚合溶解型化剂,这类化剂可以溶解或分散油层中的蜡质、沥青质等高分子组分,减少对流通道的堵塞,提高油层渗透率。对于碳酸盐岩油层,可使用界面活性型化剂,利用其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特性,改善油水流体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对于易水敏感的黏土矿物丰富的油层,可以应用控渗型化剂,使用其改变岩矿表面特性的功能,抑制水对油层的侵入。在配置使用这些化剂时,还需考虑产品优选原则,选择性能稳定、对油层损害小的产品。同时要评估使用风险,确保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合理应用各类化剂的组合,能发挥不同产品的协同效应,更有效地抑制水体对油层的侵入,延长油井开发寿命。但需要避免盲目使用,应严格按需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化剂的效用。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深入分析了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改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抑制水破坏,延长注水调控周期,降低单井耗水量,减缓产液含水度上升,提高采油效率,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科学指导。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规律的深入研究,结合更多工程实例,不断优化和完善改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