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先兆流产指孕产妇在妊娠早期(一般认为12周内)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或下腹部坠胀疼痛等情况的疾病,如不加以治疗干预可能发展为流产,常见病因可见过度劳累、情绪牵扯、孕产妇体质虚弱、外伤等。临床中常见治疗方案是增加休息时间、减少活动量及相关对症治疗,但除此外,患者情绪也是决定病情的一项重要因素。故此,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希望通过对比了解常规护理干预与个体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调整有何帮助效果,具体调研过程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202例,年龄范围25岁至34岁,平均年龄(28.75±3.71)岁,其中初产妇129例,经产妇73例,孕周7-12周,平均(9.92±2.13)周,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项调研,过程由本院伦理道德委员会进行监督。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早期先兆流产诊断指针,妊娠时间未超过12周,能够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排除标准:严重先天性疾病患者、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将符合标准的202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且均等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01例,已分析确认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观察对比(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保胎、止血等对症治疗措施,常规监测体征情况,避免大量及剧烈活动[1]。
1.2.1对于对照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内容大致包括相关治疗护理,知识及用药指导、常规心理护理等。
1.2.2针对观察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内容如下:成立针对性心理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相关心理护理知识培训和考核,对观察组内每一例患者按责任制分配给对应组员,护理人员接收患者资料后结合临床医生诊治意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评估患者躯体及心理状况,随后建立患者档案,针对患者心理状态完成心理干预预案并加以执行,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动态调整方案内容,对于心理状态评估较差的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沟通干预频率,在积极与患者沟通的同时也需要与患者家属沟通,以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必要时问询精神科医生建议或安排调整心理医生进行会诊[2][3]。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治疗及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自评分情况,评分系统采用SAS与SDS评分量表。
1.4统计学分析
整体数据采用SPSS 22.0处理分析,「t」表示,「p」检验,最终结果差异可见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调研对比(P<0.05)。
2.结果
对比观察两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治疗及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自评分情况可见,在两组患者干预前SAS与SDS评分差异未影响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使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对照组),其中常规护理干预组干预后SAS评分(58.43±5.21)分,干预后SDS评分(49.24±5.48)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组干预后SAS评分(54.21±4.28)分,干预后SDS评分(45.69±5.33)分(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及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自评分情况对比
3.讨论
通过观察本院收治的202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分别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的干预措施,笔者发现,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后,结合医生意见建立并执行个体心理护理干预预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及抑郁的情绪,具体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及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自评分情况,在两组患者干预前SAS与SDS评分差异未影响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常规护理干预组干预后SAS评分(58.43±5.21)分,干预后SDS评分(49.24±5.48)分,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组干预后SAS评分(54.21±4.28)分,干预后SDS评分(45.69±5.33)分(P<0.05)。
综上可见,针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实施个性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面心理状态,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学军,叶春花,赵会荣,陈晨.延续精准护理对高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08):947+950.
[2]刘燕芬.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保胎效果、负性情绪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4):1961-1963.
[3]纪诚,刘莹钰,李硕,寇长贵,杨依玲.产妇孕期先兆流产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04):6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