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地理作业是加强和落实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我们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优化地理作业。
一、现阶段初中地理作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要想完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设计作业。传统地理作业以应试教育为指导,重视对知识的检测和巩固,作业内容单调,局限于本学科,脱离学生生活,形式设计单一,格式统一,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一部分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主观性较强,在完成教学目标后随意设置作业,很少关注学生做作业的策略和完成效率,对作业评价单一,忽视学生在做作业中的个体感受;一部分教师不能深刻认识作业内涵,作业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教师传授知识占据大量课堂时间,巩固课堂知识只能放到课下;地理作业不是课后训练题就是教材中的习题,这种内容和形式长期不变,这种程序性作业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脱离学生生活,背离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地理作业格式统一、内容统一,全体学生都严格依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以至于作业千篇一律,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作业创新策略
(一)设计趣味作业内容,增强作业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趣味性已经成为初中地理作业设计的一个优化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双减”要求,即轻松学习的目的,教师需要设计趣味作业内容,增加作业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完成作业。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来设计作业。在作业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初步调查,了解学生平时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从这个方面入手设计相关的作业,以此来提高作业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故事、典故、时事等内容,以此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证作业具有趣味性,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作业的教学价值。
以《我们怎样学地理》这篇课文为例,在学完这一课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测量地图上长沙到北京的距离。以旅游作为话题,引导学生探索旅游路线,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每个地点的距离,利用尺子测量出每个地点距离,结合所学的比例尺知识来测算距离,并规划好旅游路线。在这其中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旅游路线所经过的每个地点和城市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可以辅以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比如通过网上查询以及一些地图软件来提升旅游路线的合理性,并进行相应的验证,判断自己测量是否准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比例换算知识,同时也极大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借助旅游这个话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的旅游景点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二)控制学科作业数量,减轻学生作业压力
控制学科作业数量作为一种能够直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途径,是“双减”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学科作业数量来减轻学生作业压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改变原先那种统一布置作业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性作业布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作业,能够实现对作业数量精确控制,避免出现作业数量超出学生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
以《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为例,在学完这一课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即优秀、一般和较差。然后针对每个层次设计作业。对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探索、分析类型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形成的原因,结合历史、地形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可以辅以一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查阅,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与总结。对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现在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特点,并找到相应的依据。通过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最后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现在东北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并用列表或者图形的方式将其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针对每个层次的学习制定合适的作业量。
(三)引入生活场景元素,提高作业的亲和力
引入生活场景元素对于作业亲和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降低知识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重视生活场景元素的应用,结合生活场景元素进行设计。教师要从学生日常情况入手,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作业设计,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以《天气和气候》为例,在学完这一课程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从自身家乡的天气和气候入手,对自己所处区域的每天天气情况进行记录,然后总结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判断自己家乡的气候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完成情况上传到学习平台中,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确保学生作业良好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生活,了解自己家乡的情况,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投入知识学习中。
(四)设计合作实践作业,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在初中地理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合作实践作业,借助合作实践作业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需要改变原先那种以理论型为主的作业布置情况,多设计合作实践作业。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相关的作业任务。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需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每个小组情况大致相同,避免出现小组不均的情况发生,影响实践作业完成效果。
以《中国的土地资源》学习为例,在学完这一课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课后时间来完成作业。通过走访村委会、各个社区以及土地规划局等部门,全面了解自己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然后结合课文所讲的知识进行相互印证,以此来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识良好运用的目的。在搜集完相关信息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搜集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结果反馈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良好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地理作业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拓展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地理作业进行反馈,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有效地修改作业设计,以提初中学地理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春亿.新课程下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J].学周刊,2013(6).
[2]魏成.地理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课后作业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朱丽琴.浅析初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优化策略[J].求知导刊,2014,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