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建设西昌学院彝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可行性研究分析

李林城 吴勇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四川西昌,615200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及西昌学院地理、人文历史、彝族文化资源、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文旅发展需求、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持,探析建设西昌学院彝族传统体育博物馆的可行性。
关键词: 彝族;传统体育;博物馆
DOI:10.12721/ccn.2021.157941
基金资助: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昌学院“两高”人才科研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LGS201902)。
文章地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多次参观博物馆,并提出“博物馆是个大学校”,要通过博物馆“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的贺信中写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把“推动体育博物馆建设”作为“重大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年是凉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亲临彝族自治州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凉山寄予厚望”州委、州政府、西昌学院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指示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全力推进大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转型发展“第一要务”,为最终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 、人才强国、体育强国、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努力。现就建设西昌学院彝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地域历史文化优势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的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户籍人口531.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03.97万人,占总人口的57.25%;彝族人口为285.88万人,占总人口的53.84%。拥有中国大地上最广大的彝族同胞。

由来历史,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大军征西南夷,杀邛君、笮侯,正式设立越嶲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越嶲郡辖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苏祁、邛部6县。元宪宗五年(1255),建昌落兰部建蒂归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这宗镇守建昌;邛部川一带任命都王明亚为邛部六番招讨使镇守。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宁属。雍正六年(1728),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管辖3县、1州、1厅、土司11。建昌卫改置西昌县,辖1市、16县(含彝族县12个)。

二、学院人文积淀深厚

西昌学院位于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凉山州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校扎根民族贫困地区办学,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以学科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是民国时期首个国立综合性多学科高等专科学校,至今已扎根凉山办学八十一年。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置17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地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生源占比接近20%,。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德育教学体系,着力打造四川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国家民委中国彝学研究项目11项,有力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理论研究水平;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指导支持彝族文化协会、诺苏文化协会和彝族爱心社三个学生民族文化社团工作,不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建立“西南民族体育传承基地”“凉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

学校秉承应用型办学的优良传统,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2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校批为省部委共建的时刻,要求西昌学院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向特色建设,内涵发展。为彝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条件。

三、民族文化丰富

作为千万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作为彝民族历经万事变迁保存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承载了彝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对它传承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应站在时代赋予的责任高度来认识对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来保护、开发和传承,要利用好彝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独特精神价值,在校园开展好传承教育,引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薪火相传,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凉山州有1市16县,其中有12个彝族县体育与教育局能够提供大量的彝族传统体育的文史资料。同时,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凉山州拥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有彝族漆器传统技艺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沽湖摩梭文化有“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之称,彝族歌舞服饰、藏乡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在每年彝族年和火把节以及传统节日期间上,传统体育项目表演丰富、种类繁多。彝族摔跤 、射驽、火绳、赛马、打磨秋、打铜炮枪、爬油杆、蹲斗、舞铃铛、斗牛,可挖掘的文化起源、传说、甚多。

四、组织保障与人才支持

州委州政府及学校领导高校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学校现已建有“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体育学院建立“西南民族体育传承基地”“凉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对组织开展相关传承本项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将成立专项建设工作者,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建设顾问;学校组建以彝族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中青年硕士博士骨干教师团队从事项目建设;加强与凉山州民委、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各县文广局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项目相关工作。本项目的建设不仅是又一新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平台,还是展示西昌学院特色重要方面,基地建设依托西昌学院体育学院专业、运动场馆、校地合作等优势,将对基地建设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机制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和落实。通过学校专项经费投入、课题科研经费投入建设经费。

综上诉述,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西昌学院内将建成中国唯一一座收藏、陈列、研究、宣传彝族传统体育文物和体育史料的专业博物馆是可行的。将成为中国彝族传统体育运动数据最全、研究最透、影响最深的场所,作为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地。作为研究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科研、文化交流基地,高质量推动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交流、宣传、研究。承担传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国庆.浅谈民族地区的民族博物馆建设与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

[2]冯勇强.民族博物馆在民族文物的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J]文物鉴定.2018

[3]李威.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王晓东.博物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J],商丘师范学院 学报,2016.6

作者简介:李林城1987-),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体育教学及民族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