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对水利工程施工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水利工程施工中主要存在的环保问题
1.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大量的土地会被开垦和改造,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忽视了水土保持措施,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严重,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破坏。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泥等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水体中,导致水质受到污染,影响水生态环境和居民饮用水安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如果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意识淡薄,就有可能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挖掘渠道、建设水库等施工过程中,若未能有效控制用水量,浪费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水利工程施工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粉尘,如果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给周边居民带来噪声扰民和空气污染的问题。
1.2资源配置不合理
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1)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有些地方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可能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充分投入这个领域中。这就导致了一些水利工程在施工中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2)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的参与,如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工人等等。然而,在某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人才流失或者招聘不足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一些工程队伍人手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3)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材料和设备供应不足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物资的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材料和设备供应不足。这就导致了一些工程无法按时完成,或者因使用了低质量的材料和设备而延误工期。
1.3环保档案建设混乱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环保档案建设混乱的问题。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等环保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然而,在施工单位工程缺乏完善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导致环保档案的建设缺乏统一性和标准化,档案内容和格式不规范,难以进行信息的检索和管理。并且环保档案建设还存在管理混乱和信息不完整的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在环保档案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没有明确责任和流程、缺乏有效的档案保管措施等。同时,一些施工单位对环保数据的采集和记录不足,导致环保档案中的信息不完整,无法提供准确和全面的环境评估和监测数据。
2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强化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施工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根据评价结果,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环境指标符合规定要求。对于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为,必须坚决杜绝,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科学的废弃物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储存、处置和处理。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泥沙和污水排放,保持水质清洁。在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例如,进行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引入绿色技术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利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采用低碳、高效的施工方法,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2.2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和成本
在水利工程项目启动之前,进行全面的资源规划和管理。根据项目需求和施工计划,合理确定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配,避免过多或不足的情况发生。通过优化施工方法和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采用模块化设计和预制装配等先进技术,减少现场加工和浪费;采用智能化设备和机械化作业,提高施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也是重要的方面。例如,在设备选型上选择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优化水的利用方式,避免浪费和污染。建立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机制,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剩余材料等进行分类、处理和再利用。例如,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对剩余材料进行妥善保管和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借助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工具,提高对资源的监测、控制和分析能力。例如,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设备和材料进行实时监测,合理调度资源的使用;利用建模和仿真技术,优化施工过程,减少资源消耗。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共享、优化物流等方式,提高资源的协同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和浪费。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水利工程施工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减少浪费和节约成本,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2.3建立生态防护工程和生态补偿机制
在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工程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在防洪堤坝的土建设计中,要尽量降低各类工程材料的用量,而在工程设计中,要注重满足最基本的防洪控制要求。为保证供水系统的长周期稳定运行,降低供水对下游水体的生物资源的污染。为了合理地预测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达到水环境保护的目的,需要将水环境保护与重建与绿化相结合,并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提升水利设施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影响。要切实保障水利生态调整补偿机制工作的高效、合理地运作,就需要尽快确定该项目的用途和范围,并为各种节水灌溉工程预留足够的资金,以全面保障生态平衡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同时,建立生态损失补偿和保障机制,还能使湿地的生态价值得到更好的修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高效发展。
结束语
总之,水利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环境的影响。所以,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不健全,使我国的水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保证水生态与水利设施的协调共生,仍是各有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本松.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治淮,2023(9):51-52.
[2]牛瑞祥.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地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黑龙江粮食,2023(8):112-114.
[3]孟贤达.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探析[J].新型工业化,2022,12(2):156-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