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让科学在生活的土壤中成长——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策

钟全

成都市彭州市濛阳小学,611934

摘要: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科学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实施生活化教学,结合各种生活现象展示抽象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其科学课程内容具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提升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主体,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综合探究科学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小学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生活现象讲述科学知识,使其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03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在小学阶段实施科学课程时,生活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可以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合理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其学习效果,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为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一 、优化课堂导入

小学教师在开展科学课程时,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导入,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而小学生普遍对生活现象具有较高兴趣,同时,其讨论欲望也相对较强。科学教师在具体设计教学导入时,需要结合教学需求,引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物、现象或生活话题,使学生对其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天气》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和各种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并以此引入各种气象符号,使学生了解雨、雪、阴、晴等天气现象,明确其对应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产生探究兴趣。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题讲述的天气现象相对片面或零散,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设置生活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当天天气情况,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利用生活化话题设计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探究兴趣。

二、引进生活现象

小学生普遍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缺乏充分了解,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需要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合理丰富教学素材,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应用理论知识,理解生活现象的科学原理。科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分析相关问题,进而使其形成更高的科学素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例如,科学教师在讲述《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对其生活元素进行合理丰富,需要提前准备玉米、花生、红豆、瓜子等常见的植物种子。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的实验内容进行综合讨论,引导学生积极阐述个人见解。然后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发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自身生活经验答出泥土、阳光、水等,但是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最后,教师需要引出实验目标,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对该类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参与实验时,教师需要对其加强关注,及时解答学生的质疑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专注力。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过程进行深入观察,汇报实验成果。总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以将实验融入整体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升科学教学效果。

三、捕捉生活素材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部分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关键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思维较为有限,无法将其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针对该种情况,教师在实施科学化教学时,必须积极捕捉生活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理解科学知识,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确保学生可以深度学习科学知识,保障其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述种植我们的植物时,需要高效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放一些植物种子,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植物的种子,然后自由选择容器进行种植。在学生种植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的成长过程,并对种子变化进行精准记录。比如需要详细种子的生长方向、生长速度和叶片生长规律等。一般情况下,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学生需要长时间观察,因此,教师必须定期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对学生植物种植方式进行科学指导,并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有效激励。教师通过捕捉生活化素材,可以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充分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界,合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化角度进行科学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确保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提升其掌握程度。

四、强化合作学习

科学教师在设置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科学培养,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学习方法,充分理解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多种多样的动物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组讨论,探究不同动物的特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了解更多动物。而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网络上的动物视频或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素材进行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每组需要推选一名代表,讲述本组观点,通过该方式,可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进行科学培养,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在学生讨论时,教师需要实时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确保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讨论出现偏移,保证其学习效果。

五、延伸课外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其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在讲述科学知识和学习技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此时,教师需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合理更新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使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述《各种各样的岩石》时,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岩石,并严格记录其采集岩石的地点和时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阐述自己采集岩石的过程,并向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块岩石,强化生生互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岩石的广泛分布,随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自主完成观察记录表,严格记录岩石的花纹、颜色等特征,会延时分类教学夯实基础。在学生填写记录表时,教师需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探索岩石分类方法。通过科学设置课外实践任务,强化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使生活化教学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六、结束语

科学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合理优化课堂导入,对学生学习欲望进行有效激发,使学生产生强烈限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引进生活现象,并在实际生活中捕捉科学素材,强化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其课程内容具有更为全面的认知,最后,教师需要对其课堂内容进行适度延伸,合理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其课堂内容进行实践应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科学培养,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吉丽. 扎根日常生活培养科学精神——例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J]. 科普童话,2023(23):67-69.

[2]吴国应. 挖掘生活素材对开展小学科学想象实验教学的影响研究[J]. 考试周刊,2023(11):1-5.

[3]杨佳佳. 生活互动兼容并蓄优化促进——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究[J]. 新课程,2021(4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