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啦啦操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

李锦梅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永州市,425000

摘要: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社会群体对体育运动参与热情也有明显提升,而这也直接促进啦啦操运动更好发展。该背景下高职院校将啦啦操引入对于强化大学生主体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皆有超强促进作用,鉴于此,为将啦啦操运动作用充分发挥,并促使学生能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啦啦操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现存心理健康问题和教育干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 啦啦操运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11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心理健康所指的一种持续且满意的心理状态,其中主要包含意志、认识、人格和行为的协调与完整,若大学生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素质,其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换言之,人的成长与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生理、心理达到和谐状态的一项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来讲,为避免其出现各种严重心理状况,学校可借助体育运动引入的方式帮助学生群体缓解身心压力,而啦啦操运动作为一种大学生认同感较高的体育项目,学校可对其加以巧妙应用,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释放机会。

一、啦啦操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

健康是人类在心理及生理上适应社会的一种直接性状态,从高职学生角度来讲,这类学生生活中常面对这人际交往、学业、新环境和考试、就业等诸多压力,若该情况下,学生难以释放自身压力则容易形成敏感、焦虑和烦躁等不灵情绪,与此同时,若这些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和抒发,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是危害身体健康。但是在参与啦啦操运动时,大学生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节奏进行运动,其能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情完全释放,并且大脑和肌肉也会由此得到放松,如此一来其自然会感到身心愉悦。具体来讲,啦啦操运动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影响

啦啦操运动对高职学生改善情绪十分有利,情感属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其是为满足人类需求所形成的一种态度。通常来讲,积极的情绪可使人类神经与大脑保持一定张力,这样一来则能更好的调动潜能和提高机体耐久性,同时对人体健康和免疫功能提高皆有明显促进作用;反观恐惧、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极易使身体机能的各器官出现生理变化,以至于身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其次,容易使心理活动发生失衡,即出现行为障碍。但啦啦操运动是一项极为阳光、向上、热情的运动项目,所以,高职院校将其引入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分散不良情绪,并使之产生强烈舒适感[1]

(二)智力影响

智力是指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包括在参与决策时所表现的高级认知能力。正常智力是辅助人类从事各类活动的心理状态和支撑条件,如果想要确保高职学生群体皆能达到正常智力,则必须保证其具备良好的身体能力与神经系统。而通过啦啦操运动可进一步诱发大学生主体的积极情感与思维,且对其记忆、分析、认识和判断能力提升也有一定帮助;与此同时,若能长时间坚持啦啦操运动训练,也有助于高职学生强化神经系统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和增加大脑氧气,这样一来对促进思维敏捷性、增强记忆力和提高神经系统平衡、改善思维想象协调性都极为有利。

(三)人格影响

人格亦可称为个性,指向的是人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其主要是诸多特质所构成的统一体。其中攻击性、自我、审美能力不足和责任心缺乏、冷漠等皆处于不良人格倾向,而从啦啦操运动项目角度分析,该运动除具备超强美学特质外,同时也极为注重参与者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所以参与啦啦操运动可辅助高职学生逐渐完成和改正不良价值观与世界观,并且也能更好的引领其树立成长方向,使之能够形成健康人格的同时,获得强烈的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影响

通过分析啦啦操运动即可发现,团队协作是其主要特征,该项运动通常包含很多难度较高的动作,如抛接、托举和金字塔组合舞蹈动作等,皆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方能完成。而想要高质量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队员之间要能够熟练配合和互相帮助,所以通过实践训练,大学生合作意识及能力必然会持续提升[2]。此外,啦啦操运动训练环节需要队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沟通,而这对其掌握正确人际交往方式和增强社会适应力有重大帮助。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存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人才竞争局势日渐彰显,所以该情况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也正因如此高职学生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情况也是不断发生。其实通过分析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可发现,在素质教育和思政引导下大学生群体心理状况较好,主要表现在该阶段学生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积极上进、情感丰富,并且对于新鲜事物也有较强的探索兴趣;但同样在时代发展下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换言之,社会不断发展下,影响大学生情绪和性格的因素逐步增多,如果该情况下学生难以找到良好的调节方式,将对其自身发展极为不利。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该阶段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问题有明显递增[3]。而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缺乏,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愈发受到国家和大众关注,但是因为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业成绩较为薄弱和家庭条件有限,所以该类学生在生活中常认为自身智力与能力较差,甚至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这也是其自信心遭受打击和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苦闷和焦虑心理严重,进入高职阶段后,学生所面对的知识难度更深、专业面更广、学习速度更快,并且高职教学更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面对专业课学习,常有学生认为压力和负担过重,这一情况也极易使其产生强烈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再次,人际交往障碍,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与人交往情况能够发现,部分学生受性格和家庭因素等影响,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勇气,并且其所使用的交往方式也极为不当,以至于同学之间难以做到真心交换。最后,意志不坚定、耐挫力较弱,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皆是独生子女,而这些学生从小在家庭呵护下长大,所以对于父母会有超强依赖心理,但是在进入全新环境后,缺少了父母的管理与呵护,其常出现生活无规律和丢三落四的情况,这一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到其身心健康与行为,同时也容易使之在严重的心理落差之下形成心理问题;此外,在父母过度宠爱下所长大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对能力较差,并且一旦发生自己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则会进行逃避,而这对其后续成长和学习皆有严重限制。

三、啦啦操运动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一)构建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通过分析啦啦操运动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将其引入高职院校具有较强可行性,可当前部分院校并未形成完善的啦啦操运动教育规定和制度,所以面对该情况,尽管啦啦操运动能够成功进入校园,但其教育价值发挥仍无法得到保证。基于此,为改善该教育缺陷,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协助教师创建良好体育学习环境及氛围。首先,应对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加以重视,立足啦啦操运动角度分析,该项运动需要做到调动观众情绪,所以队员应时刻保持活力和激情,而这也与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针对该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阳光体育校园行”为根本理念,从而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加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认知,使之享受阳光的温暖。其次。学校也可自行组织或与其他学校协同举办啦啦操联赛,通过该方式激发高职学生参与兴趣,并由此强化校园运动氛围,提高啦啦操运动影响力。最后,学校应该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属于和谐校园构建的本质性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发生在大学生之间的隐性犯罪和暴力犯罪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更应特别关注校园文化改进,只有让学生身处在健康和谐的校园之中,才能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提升,并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4]

(二)搭建完善啦啦操运动课程体系

设置完善的啦啦操运动课程体系是保证该项运动在高职院校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的基础所在;反之,若在实践教学中欠缺规范性的课程教育,则难以将啦啦操运动价值全面发挥。鉴于此,在建设相关课程体系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第一,教育部门应对啦啦操教材编撰加以重视,其中应包含基本教材、教师指导书、参考书和学生指导书等,通过明确具体教材,可使该项运动教学方向更加准确。第二,针对啦啦操的实践教学,教育部门也应加强监督管理,更要做到定期检查开设啦啦操课程的高职院校,一旦发现有任何未达标准情况出现,则应要求其立即整改。第三,注意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中的啦啦操运动设施极为匮乏,有很多学生虽然对该项运动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但常因为器材陈旧或不足等原因而选择放弃,所以为解决这一弊端,并推进啦啦操运动,高职院校可设置专项建设基金,即针对啦啦操运动的专业要求采购一批训练器材,同时也要派专人对运动器材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保证使用安全。第四,高职院校应构建社团体系和啦啦操运动俱乐部,待基础设施建立后,组建俱乐部和小型协会能够更好的在高职院校中推进此项运动,另外,成立啦啦操运动俱乐部和社团协会也更便于大学生进行练习,如此对教师管理也极为有利。从整体角度来讲,课堂体系的逐步完善能够为啦啦操运动教学提供更多强有力支撑和落实依据,而这对于锤炼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人格也有一定辅助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对该方面的优化和完善需要高度重视。

(三)加强啦啦操师资力量建设

高职院校想要借助啦啦操运动辅助大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和引领其健康发展,应明确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为顺利推进该体育项目,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情,在社会中引入专业能力、核心素养过硬的啦啦操教练,如此不仅能够使高职啦啦操运动教学更为专业,同时在强化大学生主体心理素质上也能将该运动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而在引入校外力量时,学校应对啦啦操教练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舞蹈技能展开全面性考核与了解,一定要保证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5]。其次,学校可邀请各社会团体中的啦啦操专业人士入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可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师资短缺问题。再次,可有计划性的组织在校体育教师进行啦啦操培训,鼓励其通过进修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自身啦啦操运动能力,这样也能促使高职院校啦啦操教学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最后,学校应注重对校内教师群体的师德师风培养及考核,通过该方式能够对体育教师行为严格约束,并使啦啦操教学质量和学生心理素质皆有明显改善。

(四)创新啦啦操教学模式

通过在校开展啦啦操课程教学可更好的帮助高职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和负担,同时也能使之一直保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鉴于此,为更好的将该项运动的正向影响作用积极发挥,教师应对课程教学设计改进加以重视,具体实践环节可利用自主开放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啦啦操运动学习体验感。例如,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的方式实施教学,从性质上来讲,啦啦操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互动性及合作性特征,考虑到以上特征,若在教学时仅是要求高职学生一味进行模仿训练,将难以直观呈现啦啦操运动特点,因此为改善该弊端,教师可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正式授课前,可选择在线上教学平台或是微信中将啦啦操视频上传,这样一来学生在动感音乐和优美动作引导下,也能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让其通过这一机会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动作技巧。随后课堂上,教师可将学生分为5-10人的合作小组,并组织其依据课前视频确定队形和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进展充分了解,在其无法进行时要适当答疑解惑,从而帮助学生规范不良动作。最后,待本节课教学完成后,教师切忌忙于结束,而是应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围绕本次练习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教学不仅能够使高职学生在音乐和运动的双重影响下缓解压力,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其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对混合教学与合作学习进行融合应用,通过该方式能够将实践教学中所耗费的“低效时间”大幅减少,同时也能为教师辅导和学生探索提供充足时间。例如,为让高职在参与啦啦操训练时能够保证自身安全,教师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如可在训练休息时间插入一段与啦啦操运动相关的教育视频,在该视频中应直观呈现各种为按照规范动作进行训练所引发的危险故事,使其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不同危害,从而更好规范其动作技巧。另外,借助该机会教师也可向大学生传达啦啦操运动中成员配合重要性,使其能够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信任和配合,而随着信任度增强,高职学生也能收获更好的友谊,这样一来其在面对不良情绪时也能与人倾诉,从而将这种负面的心理影响降至最低。

(五)优化啦啦操教学评价

除要注重在啦啦操运动教学中应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授课指导外,教师为更好的强化该项运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教师也应对课后评价高度重视。简单来讲,教师应利用全面且客观的教学评价,帮助大学生群体更精准的认识自己和激发其啦啦操运动学习自主性。从本质上讲,啦啦操属于一种体育运动,所以学习该向运动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即可结合大学生主体差异及能力基础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合作教学、翻转课堂和案例展示等不同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与大学生心理期望向符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其学习热情。另外,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即可针对学生个体表现情况展开评价,评价过程中要以积极、鼓励语言为主,其目的是为让学生在提高运动自信的同时,能够精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其后续训练时方向更加准确。实践环节,教师应对“啦啦操运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理念时刻谨记,且要有目的性的提出评价:如“本节课的啦啦操训练你整体表现非常好,但是如果各个动作之间能够更加连贯,那么这个训练则会完成的更好”,通过这种正向评价,大学生既能获取较好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能让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此外,积极性的评价本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引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时需对该方式灵活应用。

结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利用啦啦操运动帮助学生群体强化心理素质有超强可行性,因此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中啦啦操运动能够发挥真正效用,具体可从构建良好体育校园文化环境、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和创新教学模式入手,从而为心理教育优化和素质教育落实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芳,朱志超,刘媛.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障碍因素分析[J].才智,2021(35):92-94.

[2]刘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89.

[3]李勇,古翠英.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5(15):43-45+58.

[4]张金娟.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路径探析[J].文化学刊,2021(03):129-132.

[5]刘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1,31(0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