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周正直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克苏市拜城县老虎台乡科台克吐尔村小学

摘要: 在新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学体系得到了不断的革新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转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堂教学。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大对教学的创新力度,将一些新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文章将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有利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教学发展助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8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需要关注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不仅如此,小学数学教师还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既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也要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方法。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师生角色定位不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现如今,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是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而存在。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也没有为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智慧的启发。

(二)教学理念落后, 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小学的一些数学教师受制于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影响,采取的教学方式单调划一,学生无法从教师的教学中感受到乐趣,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数学教师坚持“唯,分数论”,仅仅依照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显然具有片面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模式也并不公平。再者,教师课堂上教学的工具仍然是书本、黑板和粉笔,很少采取新式的教学模式,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很难在这种传统式的课堂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也不利于学生对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三) 受自身认知影响,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都比较弱,并且思想具有一定的狭隘性,部分小学生可能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众所周知,小学生比较活跃,自律性不强,并且容易受到一些新鲜事物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容易错过教师讲解的重要数学知识。不仅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教师应紧密关注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创设科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倍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当学生被吸引后,教师可以及时抛出问题:“多媒体为我们展示了哪些商品?"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大家观察一下,图中的苹果有多少?白菜有多少?”以此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出“倍数"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与总结,可以判断出苹果的数量是白菜的几倍,从而对倍数产生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数学奧秘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以此来促进自身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助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探讨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最终得出统一答案,并且向其他同学分享。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数学话题,让学生与小组内的成员一起思考,在小组讨论中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数学源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些有关生活的话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将一个小板凳带到课堂中,并抛出问题:“这个小凳子平时总会来回晃动,为了坐得稳当、安全,同学们可以想出什么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相应的知识,并通过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梳理、分析知识,很容易得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减少小板凳的晃动,可以在板凳腿.上加入三角形结构进行固定。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充满生活情趣,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生成

数学知识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出现理解方面的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便克服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将教材中的难点具体化形象化,还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态演示它们的正面和侧面展开图。这样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就能高效率地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然而,随着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教学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效果之间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差。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不同,所以这种现象的发生纯属正常。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从而缩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快速解决数学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帮互助,彼此相互成就。通过思维碰撞,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产生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六)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数学奧秘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可以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以此来促进自身的智力和思维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助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探讨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最终得出统一答案,并且向其他同学分享。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数学话题,让学生与小组内的成员一起思考,在小组讨论中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在其中融入一些创新元素,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数学体验,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具备强烈的数学学习意识,通过具体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教师发挥合力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龚志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江西教育,2021(15):62.

[2]马进福.小学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措施[J].家长,2021(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