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多专业转型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调整策略

焦雯

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255300

摘要: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外贸业务转型引发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旺盛。本文通过对当前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分析,找寻当前多专业转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期望对高职院校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布局和方向调整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专业转型;专业布局
DOI:10.12721/ccn.2023.1573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简称为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经历了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慧聪网等为代表的萌芽期,以DX(易宝)、兰亭集势、阿里速卖通为代表的发展期,和以天猫国际、网易考拉、聚美优品、洋码头、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爆发期。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虽然在2012年就确定了郑州、上海、重庆、杭州、宁波五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实行“先行先试”,2014年5月,也正是习近平主席考察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项目之后,市场彻底被激活,因此业界都把2014年作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元年。紧接着国务院分别在2015年3月、2016年1月、2018年7月,分三批在杭州、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2019年12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又发布了国务院批复设立第四批包括石家庄等24个城市在内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至此,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已达59个。

从市场数据来看,根据网经社、华经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上涨,从6.3万亿元增长到9.1万亿元,用户规模超1亿人;2019年达到10.5万亿元,用户规模将达1.25亿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2.5万亿元,用户规模达1.4亿人。

从人才学历层次分布情况来看,进出口企业人才学历分布趋于一致,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人才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本科、高职两个学历段,其次是研究生学历及中职其他学历段的人才。

2019年10月教育部决定增补高职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目录之前,跨境电商人才供应市场是极少或没有对应跨境电商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在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只能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相近专业中选择,众多专业开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向有利有弊。

解决了市场燃眉之急。对于爆发增长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众多相关专业反应迅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迅速缓解了当前跨境电商人才紧缺的现状,解决了市场燃眉之急。

一个新专业的形成,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那就是有极大的社会需求、有相近的二级学科支撑、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而众多相关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了各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办学经验,凝练完善了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体系,为国家正式将跨境电子商务纳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打下了基础。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2019年10月刚刚公布增补进入高职教育职业专业目录,且从2020年起执行,目前是最佳申报时机。申报新专业,主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谁来申报,二是如何申报。应该由与跨境电商岗位需求关联比较大、且有办学基础的国际贸易(商务)类、电子商务类、外语类专业来主持申报。一定要调研充足,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充分,专业定位准确,基础良好,规划科学。

对于专业建设与发展,根据跨境电商专业学科特点,重点是准确定位和多学科融合。

第一,调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足够样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调查,明确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调查跨境电商岗位要求,开展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研制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构建准确的课程体系。特别注意跨境电商专业三种性质的课程,以外贸、外语类为主的基础类课程;以跨境电商实务、平台运营等为主的核心类课程;以不同国家文化、历史、法律、风俗等为主的拓展类课程。

第三,实现多学科融合。跨境电子商务对知识的要求跨度较大,涉及到语言、技术、营销、商务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原有单专业的师资知识储备难以满足交叉型专业的要求。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解除专业“单兵作战”的弊端,实现师资融合、课程融合和实训条件融合。

第四,打造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多学科背景配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企业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鼓励教师自主创业、注册跨境平台账号,实现双师型、实战型教师。

第五,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引进真实工作项目,企业真实平台账号交由学校运营。

第六,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作为一个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不断丰富专业建设成果,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加强专业办学规范。

如果仍然以国际贸易(商务)、电子商务、外语类等相关专业开设专业方向来培养跨境电商人才,那就要办出特色,与跨境电商专业毕业生实现差别化人才输出,可以在目标就业岗位、人才规格定位、方向课程开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差别化和特色化。

国际贸易(商务)类专业建议开设两个专业方向:一是传统贸易方向,主要面向大中企业,就业目标侧重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外贸单证员岗位;二是跨境电商方向,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目标侧重国际采购专员、通关专员等岗位。

电子商务类专业建议设置两个专业方向:一是网店运营方向(商务),就业重点主要面向运营专员、推广专员、营销专员;二是跨境电商方向(技术),就业重点主要面向网络编辑、网页制作与网站开发。

外语类专业开设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开办跨境电商客服方向和跨境电商小语种方向。充分发挥外语交际沟通、跨文化交际和商务翻译的优势,打造与国外客户交流沟通零障碍的“金牌客服”。除了具备过硬的外语知识,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国际贸易知识、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应广泛涉足,弥补外语类学生专门知识的空白。有专家学者提出在外语类专业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语言课程商务化,商务课程双语化”的实践探索颇有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莉莉,丁昌青.基于跨境电商的外貌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时代经贸,2018(26):26-63

[2]艾媒咨询.2018-2019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R].艾媒新零售产业研究中心,2019

[3]项目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研究报告[R].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