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会计专业创新教学研究

孙庆华

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324000

摘要: 国家“职教20条”中所提出的“1+X”证书试点制度,现已成为未来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和培育方向。中职学校在推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1+X”证书试点制度实施所带来的新机遇,增强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力争培育出高素质综合型的会计人才。基于“1+X”试点制度的实施方案及具体要求,深入探析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探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使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1+X”制度;会计专业;中职教学;改革
DOI:10.12721/ccn.2022.15700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培养更具现代化特征的会计人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在积极落实“1+X”证书制度,并针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创新,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理论与实践双重提高,从而大幅度提高就业率。另外,“1+X”证书制度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的中职院校都在全力积极推进,同时结合会计专业教育特点,重新规划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路径。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一)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与智能技术在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逐步渗透,学生获取各类学习资料的渠道也在逐步扩大,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补充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将“1+X”证书制度应用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可以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首先,“1+X”证书和职业技能标准由相关职业培训评价机构开发,“X”证书的开放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次,智能财税、财务共享及数字化管理会计等“X”证书的开发,也提高了中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沟通频率与对接质量,明确了中职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可以在充分了解“1+X”证书制度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优化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为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二)满足“放管服”改革培养要求

中职学校在落实“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其优质人才培养计划及职业教育体系也得到了完善。随着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逐步深入,“X”的本质虽然还是技能证书,但与国家形式的资格证书却有所区别。“1+X”并不是常规的双证书制度,而是在“放管服”改革基础上的新兴事物。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之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涉及竞争性管理体制,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并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落实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将“1+X”引入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可以将社会的一部分力量吸引到中职学校教学体系中,优化和完善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使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掌握最前沿的行业资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另外,在“1+X”背景下,中职院校还将企业的发展理念融入校内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完善中,借助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培养标准的灵活性,提高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与市场竞争规则的契合度。

二、“1+X”证书制度下中职会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基于“1+X”证书制度推进会计教学改革,针对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中职院校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策略,更有效地助推会计教学改革。

(一)更新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

在“1+X”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要更新现有的会计教学理念。首先,在信息时代,企业最需要的是横跨多个专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会计能力,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可以高效整合与处理相关信息。而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会计人才的地方,只有不断更新会计专业教学理念,使之与社会发展实际相契合,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其次,在传统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要由授课教师完成。但是,授课教师又以不具备会计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仅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因此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乏味。为了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需要以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为目的,引导授课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校外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操作流程。

(二)打造专业“课证通融”新模式

当前的企业组织相对于财务会计更偏重于招收管理型会计人才,“职教20条”中也着重强调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职院校在改革中应保持足够的政策灵敏度,配合“1+X”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学习新型技术和会计工作新内容。建议在对会计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时,融入X证书的内容,建构“课证融通”新模式。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在2019年我校会计专业申报“1+X”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取得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原有课程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内容融入教学中,比如财税共享模块,这个内容中包括初期建账、票据录入、财税审核、纳税申报、档案管理,教师可以在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税收实务课程中渗透以上内容,在考试前一个月时间,针对X证书的内容,进行综合实训,以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力求实现“课证融通”的目的。

(三)加强“1+X”证书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有潜能的因素。中职院校应依据“1+X”证书的职业等级标准和具体要求,对教师团队的培训内容进行分类定制,如年轻教师缺乏从业经验,那么培训内容就主要聚焦在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培训增长教师的实践经验,弥补其不足。年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技术接触不多,那么培训内容就应重点关注教师的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帮助年长教师熟悉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年长教师掌握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技巧。总而言之,在“1+X”证书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结合教师的不足,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使会计专业教师投身于企业实践或者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中吸收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度。

(四)优化专业实训条件

基于“1+X”证书试点制度,中职院校需增强学生对财务共享、财务云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的运用程度。中职院校要及时补充实训硬件,增加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接触机会,让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类信息技术,熟悉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提高实训工作的先进性。同时,中职院校可以根据“X”证书的职业等级标准,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根据院校所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现状,推动产教的深度融合,构建围绕“1”和“X”而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结语

将“1+X”证书制度应用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对于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更新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跨专业考证。

[参考文献]

[1]刘美英.“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8,42(8):144-145.

[2]李文,王继敏.基于“1+X”证书试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创新改革分析[J].财会学习,2014(8):164-166.

[3]李细妹.基于“1+x证书制度”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环球市场,2014(11):271.

[4] 李亚莉.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探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要点[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