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高”背景下海岛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发展能力路径研究

洪斯

舟山职业技术学校,316100

摘要: 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评价学校“双高”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章从本校“双高”建设的实际经验出发,总结了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涵盖的职能内容,提出了海岛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建议以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师资力量和专业建设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社会服务体系,面向社会输送大范围、多层次、有内涵的社会培训服务,在提升学校内涵的同时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双高”建设;职业院校;社会服务
DOI:10.12721/ccn.2023.15704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自本校正式获评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立项以来,本校立足海岛优势,拓展海岛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技术支持、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职教扶贫的水平,服务国家战略,强化社会担当。本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深入海岛辐射周边,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预期的建设成效,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切实的双高建设行动,逐年完成各项任务点和建设目标。

一、海岛职业院校服务发展的功能定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随着海岛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岛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的重担,也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职业院校在师资、场地、设备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业务和技术咨询服务;职业院校教师能够参与企业的合作研发,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率;可以加强与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系,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可以深入渔农村,通过“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为渔农村的发展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为本地社会提供服务,既是职业院校的基本职能,也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

二、海岛职业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路径

(一) 拓展“海洋培训”服务规格,覆盖海岛人群

1. 积极推进校外培训基地建设,通过多次调研,联系本地知名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成校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计划在建设末期完成建设一批培训基地试点单位。在支持地方产业的同时服务国家战略项目,从人才输送、员工培训、技术帮扶等方面入手,加强校地融合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发展的有效途径。

2. 依托本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工作,坚持以培训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热点,拓展培训市场,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当年度32学时以上社会培训人次达到一万人次以上,达到在校生人数两倍。通过科学谋划,精准实施,社会培训服务辐射范围广,影响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成为本地的亮丽名片。

3. 探索“互联网+”网络培训模式,从“线下”到“线上”,推动网络信息化教学应用于社会培训,构建共享型超星在线学习平台,逐步打造网络培训课程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制作网络各类培训课程10余项。

4. 在现有社会教育服务基础上,持续构建更为多元、灵活、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通过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服务模式,贯彻产教融合、育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实践。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终身学习服务。

(二)创建“海韵”创新服务团队,提升服务效能

1. 依托省中职名师及名大师工作室、本市技师协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组建包括维修电工技术服务团队、机械加工技术服务团队、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团队、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团队等8个高水平创新技术研发团队。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下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术创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助力中小微企业。合作成果形成多项专利、课题等成果。

2. 加快与企业之间的研究与发展合作,鼓励高水平创新团队下企业实践,促进校企合作形成科研联盟,让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这样做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方面的技术难题,同时也很好的为职校师生进行技术实践提供了场地,实现互赢互助的局面。

(三)创新结对帮扶载体,扩大辐射范围

1. 依托本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通过与市内外院校合作,创新结对帮扶载体,与合作院校共建专业,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面向本地中小学开设职业体验课程,扩大职业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2. 实施精准扶贫,推进对贫困县(区)、贫困户子女、家庭困难子女的帮扶,年均帮扶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8%以上。开展“山海协作,东西共育”,本校与西部某市合作“2+1”订单班,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结合了对口帮扶地区的学生特点和我市企业用工实际,“双高”建设期间每年帮扶80名以上学生,在本校培训结束后,可快速推荐到本市企业实习并就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脱贫和缓解我市企业用工紧缺的双赢局面,为海岛新区建设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支撑。

3. 实施职教扶贫,发挥本校专业群的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组织海岛电子商务直播技术、维修电工技术、海岛民宿客房服务技术等培训等进乡村、下海岛,自“双高”建设以来开展了十余次活动。打破传统围墙式的教育模式,开门办学,送教进渔村、下海岛,使渔农民不离岛就近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实现产业链上培养人才。

三、结语

“双高”建设计划相关文件明确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内涵,为职业院校完善社会服务内涵指明方向。结合上文提到的本校发展社会服务建设的主要路径,海岛职业院校应着眼于发挥自身优势,拓展社会服务途径,积极探索新的社会服务渠道,并重视以企业员工为主体,包含广大社会群众的服务对象,实施“新海韵”社会服务工程,打造社会服务高地,拓展“海洋培训”的规格和辐射范围,创建“海韵”服务团队,创新结对服务载体。只有这样,本校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服务中的发展空间,为海岛社会服务及各项经济活动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河,冯国群,岳松,曾晗,刘元浩.基于“双高”建设背景的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8(15):83-89.

[2]胡丽娜,孟莉,金明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3(7):77-83.